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中央號召中國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科技工作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努力破解國家發展的戰略難題,在戰略必爭領域搶佔科技制高點,尋求新的增長點,獲得新的突破,為國家繁榮富強提供戰略支撐力量。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是科技創新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新一代核電等,這些重大科技工程都是圍繞不同時代的國家戰略需求而布置,在其實施過程中提升了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保障了國家安全。

上九天攬月
  • 孫家棟(1929-),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60年來主持了45顆衛星研制工作。圖為孫家棟院士。【詳細

  • 2008年,“北斗二號”的研制任務到了關鍵階段,總工程師孫家棟院士(右三)同衛星總設計師謝軍(左二)檢查指導北斗衛星的研制工作。

  • 北斗團隊中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扛大旗”“挑大梁”,見証科學事業“江山代有才人出”。圖為北斗三號M1,M2衛星射前動員會及團隊合影。

  • 戚發軔(1933-),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2003年10月17日,神舟五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前一)在檢查返回艙。【詳細

  • 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27日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

  • 王永志(1932-,圖中右一),中國著名航天技術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天宮一號,他保持著首發全部成功的記錄。【詳細

  • 吳偉仁(1953-),中國航天測控通信和深空探測工程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2013年主持實現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樹立了新裡程碑。【詳細

  • 葉培建(1945-),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器研制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圖為2020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落月,葉培建(左一)向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表示祝賀和鼓勵。【詳細

  • 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圖為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慶祝發射成功。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本成功著陸。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圖為嫦娥五號探測器。

  • 張榮橋(1966-),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2020年7月23日,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圖為張榮橋接受媒體採訪。【詳細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最新飛行圖像

  • 天問一號拍攝的首幅火星圖像著色效果圖

  • 徐舜壽(1917-1968,圖中左三),中國著名航空工業技術專家,中國飛機設計研制的開拓者之一。他帶領團隊設計出中國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噴氣式飛機“殲教-1”,令世界矚目。【詳細

  • 顧誦芬(1930-),中國著名飛機設計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圖為顧誦芬和同事在進行殲-8調試。【詳細

下五洋捉鱉
  • 黃旭華(1924-),艦船設計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圖為1988年黃旭華院士在404核潛艇前留影。【詳細

  • 徐芑南(1936-),中國工程院院士、蛟龍號總設計師,帶領團隊實現了中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從無到有。圖為徐芑南(左一)院士和首席潛航員葉聰在《中國夢——國家富強》活動現場。【詳細

  • 2020年11月28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順利返航,刷新了“中國深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圖為科考人員返航時合影。

  • 蛟龍團隊把“互相補台,互不拆台”作為不可違背的工作原則,隻用了10年時間,走完了國外同行們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圖為向陽紅09船載蛟龍號駛向南海及北太平洋。

  • “山東艦”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圖為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

  • 徐青(1960-),中國著名船舶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青先后擔任中國首型遠海隱身護衛艦、第三代護衛艦、首型萬噸級驅逐艦總設計師。圖為徐青院士。【詳細

核心技術上做突破
  • 夏培肅(1923-2014),中國著名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圖為夏培肅院士(左)指導學生做實驗。【詳細

  • 楊芙清(1932-),中國著名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持了歷經國家四個“五年計劃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青鳥工程”。圖為2002年5月楊芙清院士(中)指導學生。【詳細

  • 葉培大(1915-2011),中國著名微波通信及光纖通信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圖為葉培大院士(中)工作照。【詳細

  • 王選(1937-2006),中國著名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圖為王選院士(中)和他的同事們。【詳細

  • 金怡濂(1929-),中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開拓者。主持研制了中國第一台全部採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超級計算機。【詳細

  • 胡偉武(1968-),中國著名計算機系統結構專家、龍芯CPU首席科學家。2002年,胡偉武率領幾十名年輕骨干日夜奮戰,終於研發出龍芯一號CPU。圖為胡偉武(左)在會上發言。【詳細

創新與應用相促進
  • 王大珩(1915-2011),中國著名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領導研制出中國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首台航天相機和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詳細

  • 徐光憲(1920-2015),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國從稀土資源大國變成生產應用大國。【詳細

  • 俞鴻儒(1928-),中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氣動實驗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激波管、激波風洞研究及其應用的開拓者之一。圖為1960年俞鴻儒院士在中科院力學所工作。【詳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味著堅定創新自信、敢為天下先,意味著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做出更多原創發現,意味著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權。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才能引領發展的潮流,跟上時代的步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
  • 吳文俊(1919-2017),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圖為吳文俊在工作。【詳細

  • 谷超豪(1926-2012),中國著名數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首次提出了高維、高階混合型方程的系統理論。圖為1959年谷超豪在莫斯科大學論文答辯會上作報告。【詳細

  • 陳景潤(1933-1996,圖中左一),中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73年,陳景潤發表了“1+2”的詳細証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詳細

  • 丁肇中(1936-),實驗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詳細

  • 黃昆(1919-2005),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圖為黃昆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詳細

  • 葉篤正(1916-2013),中國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圖為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葉篤正(右一)與陶詩言(右二)一起討論問題。【詳細

  • 薛其坤(1962-),中國著名材料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薛其坤領銜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圖為薛其坤院士在實驗室工作。【詳細

  • 葉叔華(1927-),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位女天文台台長。1957年受命組建中國世界時綜合系統,精度達到世界水平。圖為葉叔華(中)在天文台激光測距儀前。【詳細

  • 談家楨(1909-2008),中國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圖為談家楨院士(右)與他的研究生在一起。【詳細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
  • 萬元熙(1939-),中國著名等離子體物理學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帶領團隊在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上獲得了穩定、重復和可控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為磁約束聚變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詳細

  • 常進(1966-),中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中國國家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團隊設計的悟空號,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詳細

  • 潘建偉(1970-),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在其領導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詳細

  • 2020年12月4日,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一成果確立了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第一方陣地位。圖為光量子干涉實物圖。


面向經濟主戰場

科技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是指科技創新不能停留在實驗室和象牙塔裡,要敢於走上主戰場,即攻克技術難題,接受市場檢驗。隻有讓科技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動能轉換,讓科技創新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 金善寶(1895-1997),中國著名育種學家、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圖為82歲高齡的金善寶院士(中)在培育小麥新品種。【詳細

  • 袁隆平(1930-2021),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詳細

  • 李振聲(1931-),中國著名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圖為李振聲在工作中。【詳細

  • 謝華安(1941-),中國著名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恢復系親本的選擇技術”“測交配組技術”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育成中國雜交水稻親本遺傳貢獻最大的恢復系“明恢63”。【詳細

  • 潘家錚(1927-2012),中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土木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主持設計第一座壩頂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壩,開創了中國薄拱壩建設的先例。【詳細

  • 張光斗(1912-2013),中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被譽為“當代李冰”。【詳細

  • 楊槱(1917-),中國著名船舶設計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0年主持並領導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海船穩性規范》,推動了船舶穩定性的研究工作。【詳細

  • 沈志雲(1929-),中國著名機車車輛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研制成功中國第一台迫導向貨車轉向架,創建了輪軌非線性蠕滑力模型。【詳細

  • 歐陽予(1927-),中國著名核反應堆及核電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總設計師。圖為歐陽予院士正在宣讀《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的論文。【詳細

  • 孟凡超(1959-),中國著名橋梁專家、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2009年初,孟凡超率領團隊進駐珠海,完成了橫跨粵港澳三地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勘察設計工作。【詳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須聚焦人民關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加大對醫療衛生領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生物醫藥、醫療設備、健康、環保等領域的科技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建設,讓科技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 林巧稚(1901-1983),著名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開拓者之一、新中國第一位中科院女學部委員。圖為林巧稚(前右)在檢查初生嬰兒的健康情況。【詳細

  • 裘法祖(1914-2008),著名醫學家、中國現代普通外科的主要開拓者。他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機構。他主持的肝移植至今保持"手術例數最多"和"存活時間最長"兩項全國紀錄。【詳細

  • 顧方舟(1926-2019),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他是中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詳細

  • 1963年,陳中偉(圖中,1929-2004,中國著名骨科專家)和錢允慶(圖右,1925-1998,中國著名血管外科專家)主持的斷臂再植手術成功,被公認為“世界首例斷肢再植”。

  • 夏求明(1925-2019),中國著名胸心外科專家、中國心臟移植開拓者之一。圖為夏求明醫生在患者術后三個月時為其做身體機能的基本檢查。【詳細

  • 1965年9月,中國成功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消息轟動世界。項目初期採用“大兵團合作”的研究方式,由三個單位聯合研究。圖為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右二為杜雨蒼,右三為龔岳亭)。

  • 李桓英(1921-),中國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2019年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她治愈的病人1萬多人,復發率僅為0.03%。圖為1980年李桓英在廣西北海看望麻風患者。【詳細

  • 安靜嫻(1929-2015),中國著名化學制藥專家,中國制藥工業企業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了讓百姓買到放心低價的國產藥,她頂住試驗爆炸的壓力,研發磺胺嘧啶合成新工藝。【詳細

  • 高守一(1927-2011,圖左),中國細菌學與霍亂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1年第七次霍亂世界大流行傳入中國,他帶隊組織防控,疫情在1965年得到控制。【詳細

  • 黃璐琦(1968-),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中醫醫學院研究生院院長,2020年擔任首批援鄂抗疫國家中醫醫療隊領隊、國家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專家組組長。【詳細


返回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