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全部科技史証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和造就創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一代代中國科學家甘為人梯、獎掖后學,傾畢生所學,育國之棟梁。

獎掖后學

科學家們不僅在科研和學術上親身指導學生,更是在生活和精神上以身作則,春風化雨地傳遞著優良學風和科學精神,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獎金成立基金會,獎掖后學,廣育英才。

  • 盧永根(1930-2019),中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他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用以獎勵后學、舉辦講座。【詳細

  • 文聖常(1921-,圖中左一),中國著名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浪學科的開拓者。長期致力於海浪研究和物理海洋教育事業,為開拓和奠定中國物理海洋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詳細

  • 倪維斗(1932-),著名動力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先后培養了碩士、博士、博士后84人,包括3名院士學生。圖為倪維斗院士(前排中)獎學勵學基金成立儀式現場。【詳細

  • 劉瑞玉(1922-2012),中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和甲殼動物學家。在家庭並不富裕的情況下,他捐贈全部積蓄100萬元設立“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勵基金”,獎勵青年學子。【詳細

  • 王小謨(1938-),中國著名雷達專家,中國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他拿出450萬元、籌集2000萬元,成立“雷達創新獎勵基金”。【詳細


薪火相傳

科學事業是接力事業,隻有薪火相傳才能推動科學事業拾級而上。科學家們善於發現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敢於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攜后學的領路人和“鋪路石”。

  • 劉仙洲(1890-1975),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圖為劉仙洲(右二)、建筑學家梁思成(左一)、化學家張子高、水利工程學家施嘉煬(右一)在一起研究中國工程發明史。【詳細

  • 吳有訓(1897-1977),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創了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為中國物理學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圖為吳有訓(左)和錢學森在交談。【詳細

  • 趙忠堯(1902-1998),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設了中國首個核物理課程,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培養了一批為中國原子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詳細

  • 錢三強(1913-1992),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圖為1959年,錢三強(中)在重水反應堆控制室指導工作。【詳細

  • 李國豪(1913-2005),中國著名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圖為李國豪向同事介紹他在橋梁扭轉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詳細

  • 楊承宗(1911-2011),中國著名放射化學家,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立。楊承宗在該校創建了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學科。圖為楊承宗(右)指導備課。【詳細

  • 王忠誠(1925-2012),中國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逾萬例開顱手術的醫生,他帶領中國神經外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圖為王忠誠(左)指導學生手術技巧。【詳細

  • 黃家駟(1906-1984),中國著名的胸心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為中國胸外科事業奠定了基礎。圖為學生看黃家駟(右三)做手術。【詳細

  • 錢偉長(1912-2010),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將黨的教育方針與學校辦學實踐緊密結合,探索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錢偉長教育思想。圖為1992年10月錢偉長(左三)從教55周年慶祝會合影。【詳細

  • 涂長望(1906-1962),中國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氣象人才。圖為1958年涂長望(右)帶病登黃山、廬山,為雲霧觀測站選站址。【詳細

  • 吳征鎰(1916-2013,圖中左一),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學家之一,也是世界屈指可數的杰出植物分類學家之一。【詳細

  • 陸熙炎(1928-)中國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金屬有機化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2008年,他被授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杰出貢獻教師。圖為陸熙炎(中)。【詳細

  • 趙忠賢(1941-),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注重人才培養,積極為年輕人營造良好環境。圖為趙忠賢(左)在指導研究生做實驗。【詳細

  • 白春禮(1953-),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圖為白春禮(中)、趙忠賢(右二)領導的科研小組正在分析用自行研制的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表面原子圖像。【詳細

  • 楊衛(1954-),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前校長。圖為楊衛在指導學生在高倍顯微鏡下觀測研究。【詳細


返回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