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廣泛進行社會分工、密切各方協作,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形成科學協同的戰略力量,以科技發展之大成,托舉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戰無不勝團隊

當今世界,各項科學研究都是以集體智慧和協作為基礎的,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夠離開其他人的支持與合作,而獨自取得重大成果。倡導團隊精神,建立協同攻關,是開啟科技強國之門的鑰匙。

  •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圖為1985年9月,第一代核潛艇四位總設計師與406艇合影。(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

  • 1986年3月,王大珩(左二)、王淦昌(右一)、楊嘉墀(左一)、陳芳允(右二)提出“關於追蹤世界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並呈送黨中央,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領域主力運載火箭,主要用於中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圖為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左二)和科研人員交流。

  • 2016年6月,國之重器運-20在西飛交付列裝。圖為運-20成功交付后,歡呼雀躍的運-20研發團隊。

  • 2020年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圖為雪龍2號科考隊員合影。

  • 20世紀50年代肝臟外科手術死亡率極高。1960年,吳孟超(右)和張曉華、胡宏楷組成“三人小組”首次提出肝臟結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隨后完成中國第一例肝臟腫瘤切除手術。【詳細

  • 1990年啟動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創舉之一,中國是繼美、英、法、德、日之后的第6個參與國,也是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圖為基因研究院團隊成員合影。

  • 2018年1月24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后排中)團隊經過五年努力,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引領了國際腦科學研究的新方向。圖為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凝聚多方力量

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放眼當今國際世界,全球化趨勢不斷強化,全人類的命運休戚與共,科技工作者必須堅持全球視野,增強國際合作,秉承互利共贏的思想,為推動科技事業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貢獻中國智慧。

  • 20世紀90年代,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與美國同行合作,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設由先進的寬頻帶數字地震儀組成的流動地震觀測台網。圖為曾融生陪同外賓參觀地磁組儀器。【詳細

  • 1994年,中國著名金屬物理學家宋家樹等專家與美國科學院國際安全與軍備控制委員會進行了長期的學術交流活動。圖為宋家樹(左)與J.Holdren教授(中)共同主持的第三次交流會。【詳細

  • 1979年,在中國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聯合中國物理學界創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圖為“2019 CUSPEA 40周年慶研討會”合影。【詳細

  •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歐盟委員會(EC)共同資助中歐雙方科學家在環境生物修復新技術領域啟動開展實質性合作。圖為此合作項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們。

  • 2021年4月2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主辦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宣介會在南京召開。中國、俄羅斯將與其他國際伙伴一起,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圖為宣介會會議現場。


返回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