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為科學治沙提供強大支撐

蔣建科
2023年08月28日08: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作為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把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這些成就,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

回顧我國防沙治沙、“三北”防護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的歷程,不難發現科技創新發揮的積極作用。早在1956年,中國科學院就組建新疆綜合考察隊,開始對包括沙漠在內的新疆自然條件、自然資源進行全面考察,並於1960年設立了莫索灣沙漠研究站,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自然演變趨勢研究和科學治理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庫布其沙漠,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立了鄂爾多斯綜合試驗站,數十年如一日,持續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在科爾沁沙地東南前哨建立了大青溝沙地生態實驗站,幾代科研人員持續努力,不僅在防風固沙樹種的關鍵生理過程、生長動態等基礎性監測、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也為有效防止樟子鬆等防護林樹種的衰退提供了技術支撐。

防沙治沙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十分關鍵。在廣袤的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區,有草灌、光熱等自然資源,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是荒漠化防治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庫布其沙漠建立光伏基地,探索出“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林草光互補生態修復的新模式,既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擴大了植被覆蓋度,又為提高當地農牧民生活水平開辟了新途徑。

防沙治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鬆就會出現反復。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當前,我國防沙治沙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貢獻率仍有提升空間。比如,防沙治沙存在空間尺度大、涉及要素多、運行機理和規律復雜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北斗導航、5G通信和無人機等新技術方興未艾,在防沙治沙中的應用還可進一步加強。無論是在生態監測、生態機理等基礎研究還是防沙治沙相關技術攻關上,科技工作者都大有作為。

科學治沙,必須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期待廣大科技人員再接再厲,為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28日 19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