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應激事件,我們可以這樣做

生活中能給我們帶來困擾的應激事件多種多樣,來源也很廣泛。比如親人去世、地震、考試失利,校園霸凌、競聘失敗等,其事件的共同特點是:事件的性質是負性的,違反了個體的需要與欲求,事件的強度或者持續時間超出了個體的承受或者應對能力,即個體認為此情景自己無法或很難應付。
什麼是心理應付方式?
應付方式一詞源於社會心理學,指那些人們有意識採取的活動,如對應激源的主動回避等。心理應付方式用以減輕應激事件引發的強烈情緒和軀體反應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以維持當時的正常生理心理狀態。心理應付方式的運用是有意識的活動,與個體的經驗有關。
適應性良好的心理應付方式通常是有益的,包括求助、積極解決問題、發泄或傾訴負性情感、適應和面對現實等。適應性不良的心理應付方式通常是無益的,如過度使用煙、酒、鎮靜藥等成癮物質來緩和自己情緒反應,再如有些人用攻擊行為表達憤怒等。
如何應付應激事件?
應付方式有兩類:問題解決方式及緩和情緒方式。前者用來改善不利境遇,使其應激強度減低﹔后者則是改變自己對應激性境遇的反應。
問題解決方式包括:尋求他人幫助,獲得有助於問題解決的信息與建議﹔解決問題,制訂與實施解決問題的計劃﹔面對問題,捍衛個人權利或勸說其他人改變行為。
緩和情緒方式包括:宣泄情緒,向家人、朋友等傾訴並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評價問題,判斷哪些是可以改變的並試圖改變之、以及哪些無法改變而需接受﹔積極評價問題,認識到難題的積極面,如丟了現在的工作是找到一個更好職位的機會﹔回避問題,拒絕去想所面對的難題,避開引起問題的人或能引起回憶的事﹔平心靜氣,讓心先完全靜下來,待大腦理智清醒之后,把自己面對的現狀做全面地分析和認真的思考,把各種處理方式所對應的后果做對比分析之后,再做出有利的決定﹔改變環境,待在應激環境中,低落的情緒會不斷地搔擾你,留在你的腦中揮之不去。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去,讓自己接觸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體會不同的感覺,就能輕易地把低落的情緒拋到腦后。
本文由上海市奉賢區精神衛生中心主治醫師王金德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