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健康”系列特別策劃
菰米由糧食變蔬菜,專家建議讓菰米重新回到餐桌

“我國菰米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周禮》中,就與稻、黍、稷、粱、麥一起列為常見的‘六谷’,然而唐代之后因產量低,且菰受到黑粉菌侵染形成可食用的膨大莖,就由糧食變成了蔬菜茭白。但是,菰米的營養和保健價值一直以來被大家忽視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島特種作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閆寧表示。
菰米可食可藥!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禮》,就有將菰米作為糧食食用的記載﹔《本草綱目》中提到菰米的藥用價值:“菰米,氣甘、冷,無毒。主止咳,解煩熱,可調理腸胃。”
閆寧副研究員介紹,菰米粒型較稻米細長、兩端漸尖,皮層黑褐色、有光澤,胚乳呈白色,質脆,其果實由谷殼和穎果組成,脫殼后的穎果,即為菰米。菰米由皮層、胚和胚乳組成,屬於全谷物,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必需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包括植物甾醇、γ-谷維素、γ-氨基丁酸和酚酸、類黃酮等。而且,菰米加工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令人愉快的堅果香味。總體來說,菰米是一種營養和保健價值高、風味獨特的健康食品。2006年,菰米成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認的全谷物。
閆寧副研究員和他所在的團隊,在多年研究中發現:中國菰米中的特征性類黃酮化合物是原花青素類和黃酮糖苷類,而且其總酚、總黃酮、總原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顯著高於同產地籼米、粳米和紅米﹔中國菰米具有抗氧化和降糖降脂活性,具有調節高脂膳食小鼠腸道菌群以及改善其脂肪肝變性、炎症反應和胰島素抵抗等方面的保健作用。最近,他們系統鑒定了在中國菰米類黃酮合成關鍵基因,並揭示了其在水稻等重要禾本科谷物類黃酮生物強化中的利用價值。
“與其他谷物相比,菰米的產業化程度比較低,市面上的售賣價格也相對較高,一方面是因為菰米目前還是以野生狀態為主,存在著株型太高、易落粒、花期偏晚等諸多不利於人工栽培的性狀,需要通過馴化提高菰米產量和改善品質,這也是我們在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雖然中國菰資源極其豐富,除西藏外,全國各地的湖泊、溝塘、河溪和濕地均有生長,但其實很多菰資源都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有的地方甚至把菰當雜草清除掉了,很可惜。”閆寧副研究員感慨。
和其他全谷物類似,菰米同樣存在不好煮的問題,閆寧副研究員建議:提前用水浸泡,這樣更容易煮,可以在燉排骨或者海參的時候加點菰米,既是葷素的搭配,同時也能豐富口感和風味。
閆寧副研究員說,“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做一些菰米功能因子挖掘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開發更多的菰米功能產品,滿足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多種人群的健康需求,也讓菰米重新回到中國人的餐桌。”
本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島特種作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閆寧進行科學性把關,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全谷物頻道喬靖芳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