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也有“回南天”? 近期天氣為何又濕又熱

近日,北方多地出現高溫高濕天氣,不少北方的小伙伴感受到有如南方般的潮濕后感嘆:餅干軟了,衣服也餿了,莫不是北方也有“回南天”?
北京也是受此次高溫高濕天氣影響的典型地區之一。數據顯示,7月3日夜間到4日白天,華北地區相對濕度均達到85%以上,北京7月3日相對濕度甚至短暫達到了100%。北方地區天氣為什麼會如此濕熱,正常嗎?就公眾關心的問題,科技日報記者6日採訪了相關專家。
第一問:近期北方“桑拿天”是什麼原因形成的?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這次北方的濕熱天氣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抬緊密相關。目前,整個副熱帶高壓控制著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進而引導著夏季風北推。當前,夏季風的北界已經到達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中南部、西北地區東部一帶,季風攜帶的水汽和熱量也隨之而來,形成了高溫高濕天氣。
“近期華北大部地區濕度較高,雖然最高氣溫在30℃左右,並沒有達到高溫的標准(35℃以上),但是濕度對體感影響比較大,在溫度不是很高但是相對濕度高的情況下,人體感受到的溫度會比環境溫度高一些。”孫軍說。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也表示,近期北京的“桑拿天”是副熱帶高氣壓攜帶的暖濕氣團輸送到了北方造成的,在暖濕氣團的影響下,人的感覺就如同蒸桑拿一般。
許小峰解釋說,天氣預報所報的氣溫是遠離城市建筑區的室外環境下,距離地面1.5米四面通風的百葉箱裡的溫度,目前全球都用這個統一標准去測量溫度,這樣不同地區的氣溫才有可比性。而體感溫度是指人們在實際所處的環境下對溫度的感覺,差異會很大。
“如在室內感覺到的溫度就會與室外不同,在陽光下與陰涼處也會不同,有風無風也會有顯著差異,大氣濕度也會顯著影響體感。”許小峰說,體感溫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氣溫、濕度、風、太陽輻射等。一般情況下,人所處的環境與氣象觀測場百葉箱內的條件有較大差別,所以感覺高的情況要多一些。
據氣象數據測算,當氣溫高於一定數值后,在相同的氣溫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在不考慮風速和太陽輻射因素的情況下,當一個地方氣溫達到32℃,濕度在50%左右時,體感溫度就可達到高溫標准,當相對濕度達到100%時,體感溫度甚至能超過50℃。
第二問:這種天氣未來是否會成為北京夏季常態?
事實上,北京每年夏季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這樣的濕熱天氣,一般出現在7月中下旬,原因就是副熱帶高氣壓向北移動,將暖濕空氣帶到我國北方,致使華北一帶會出現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
“今年北京的濕熱天氣明顯提前了,從目前情況看,至少早了10多天,這與整個東亞地區的天氣形勢變化有關。”許小峰說。
許小峰介紹,我國屬於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每年雨帶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南北進退規律。如4月至6月華南前汛期,雨帶在廣東、廣西、福建一帶﹔6月至7月為江淮梅雨期,雨帶北推到長江、淮河一帶﹔7月至8月為華北和東北雨季。這與副熱帶高氣壓攜帶的暖濕氣團北推密切相關。今年江淮流域的梅雨季發生早,出梅也早,副熱帶高壓北推,造成華北較早出現濕熱天氣。
“類似今年的情況尚不能說是新常態,只能說是異常態。”許小峰強調,北京夏季氣溫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也確實出現了上升趨勢,氣溫升高后,大氣中的水汽含量也會增多,只要氣候變暖的趨勢得不到扭轉,這種狀況也難以改變。
第三問:“桑拿天”對人體有何影響,該如何防范?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副首席李怡表示,高溫高濕環境會使人體散熱能力減弱,導致體溫調節失效,大量出汗也會導致脫水或者電解質失衡,影響循環系統功能,進而引發頭暈、乏力、心悸等中暑先兆症狀,增加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發作風險。對老人、孕婦、兒童以及慢性病患者來說,風險更為突出。
針對長期“桑拿天”,專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防范:對於一般人群,做好室內降溫,避開高溫外出,要主動多次補水,大量補充電解質。對於老人、兒童等高風險人群,需要及時補水,避暑降溫,適當使用空調降濕功能,多待在通風處和陰涼處,盡量不要外出,要確保外出時有人陪伴,保持聯系,不適時要及時就醫。對於慢性病患者,要遵從醫囑用藥,監測健康指標,不適時要及時求助。對於戶外作業者,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及時補水、補電解質,做好防護。
(科技日報北京7月6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