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亭台樓閣軒榭廊舫傻傻分不清?看這篇就夠了

2025年04月09日08:05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說起傳統園林裡的建筑,常見的有亭、台、樓、閣、軒、榭、廊和舫等不同類別。它們離當代城市建筑形態比較遠,雖時見於書本,但若准確說出其含義、特色,也不是件容易事。今天我們就嘗試以一篇文章,幫您快速地入門。

在金文裡,“亭”字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把傘,它像傘一樣庇護著下方。這是因為亭最早出現在周代,指的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秦漢以后,使用亭子的地方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了人們休息的地方。唐宋以后,亭子的造型越發豐富,建造也更加精細考究。

正因為這樣,亭子也被納入了園林設計當中,如果布置得合理,能把整個園林盤活,讓園林空間有更好的景觀藝術效果。

那啥叫亭子呢?從造型上來看,叫有頂無牆,四周是通的。《園冶》這本書中說,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到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也就是說,亭子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只要平面穩定,那形式也就基本確定了,變化的地方集中在“頂”上。

亭子的頂有攢尖頂、歇山頂、廡殿頂、懸山頂、硬山頂等等。較常見的“攢尖頂”,就是各條戧脊從柱中向中心上方逐漸靠攏,最終集中成一個像傘頭一樣的尖頂。

還有,屋頂的檐角一般都反翹,北方的起翹比較輕微,顯得平緩、持重﹔南方的比較夸張,像半月形一樣翹得很高,像是要展翅高飛一樣。

“台”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盛行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園林建筑形式之一。

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以前的建筑基本是以台為底,但這個“台基”和我們講的“台”不一樣,“台基”指的是建筑物的底座,而這個“台”,指的是一種高出地面的建筑物,方形、平頂。

台的作用很多,像用於祭祀的“禮台”,用於宮殿建筑群中的“崇台”,用於觀賞景色的“賞台”,用於軍事防衛的“御台”,用於觀測星象的“天文台”。在江南園林裡搭台,它的主要作用其實就很明顯了,就是用來觀賞景色,比如,揚州瘦西湖裡有一個熙春台,相傳是為給乾隆皇帝祝壽而修建,上下兩層,端庄華麗。

樓很簡單,就是兩重以上的屋,所以有“重層曰樓”這麼一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數是在廳堂的后面,在園林裡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是用來觀賞風景。由於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這樣。

樓的大小根據需要和所處的環境而定,面闊多為三間或五間,偶見四間,三間半,或一間半帶走廊的﹔進深多至六間,屋頂大多是歇山或硬山。

如果樓在園林裡作為主景,它所處的位置應該明顯突出,但如果是作為配景,就應該放在隱蔽處。

如果你讀過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你應該有印象,其中就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描述。據說閣是由古代的干欄式建筑演變而來的,這種建筑分為上下兩層,底層是空的,上層則有實際用途。

所以,閣其實是一種小樓,形狀跟樓差不多,但是四面開窗,比樓更為輕巧多變。閣的建筑大都是重檐二層﹔也有隻有一層的,平面多為方形,或為正多邊形,屋頂多作歇山式,或用攢尖頂,經常是建在假山或者高台之上﹔也有架在水上的,所以又有山閣和水閣的區別。

閣在園林中常常被安置在很顯眼的地方,原因是要讓人在上面能欣賞到四周的大好風景。

要說這“閣”,還有一個解釋,尤其在南方,樓房上的小房間也被稱為閣。所以你看,古代有些女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叫“閣”,出嫁的時候就有“出閣”這麼一說了。

再有像我們現在的一個尊稱,閣下,也和這個有關系。說對方所在位置高高在上使人仰視,因此“閣下”可解釋為“我在您的‘閣樓(亭台)’之下”。

軒的意思是“有窗的長廊或小屋”,也是古典園林中起點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在高處,從下面仰望,讓人感覺有那麼一種騰飛的感覺。

什麼是軒?這個字在《園冶》中說“類車”“取軒軒欲舉之意,宜置高敞,以助勝則稱”。意思是說軒這種建筑形式像古時候的車,取的就是空敞而又居高的意思。

在古代建筑中,高台上的木結構建筑叫作榭,因為是用來賞景和休息的,所以隻有楹柱和花窗,沒有四周的牆壁。結構也隨著自然環境不同而有各種形式,比如花榭、水榭等之分——隱在花叢之中的叫花榭,臨水的叫水榭。現在的榭基本是水榭,平台伸到水面上,平台四周有低矮的欄杆,建筑開敞通透,體形以長方形為主。

南方園林的水榭整體裝飾精巧、素雅,而北方園林的水榭在建筑尺度上相應進行了增擴,很有王者風范。有一些水榭已經不再是一個單體建筑,而是一組建筑群,在造型上也更為多樣化,像頤和園中的“洗秋”“飲綠”兩個水榭就最具代表性。

廊在中國古典園林裡算是個功能性非常強的存在,相對於其他建筑來說,它不但有遮風擋雨和交互通連的實用功能,而且還能增加園林景深層次,起到分割空間、增加園林趣味的重要作用。

另外,廊自身也是獨具魅力的景致,因為廊的形體大多數狹長而曲折,空間輕盈、通透,虛實結合,非常美妙。比如水廊,顧名思義,和水相關,近水而建,廊基一般緊接水面,也不砌成整齊的駁岸,而是順著自然地勢,和園林環境融為一體。

再比如橋廊,也有叫廊橋的,又是橋又是廊,一個建筑兩個作用。橋廊的選址和造型一般都比較講究,好看的廊橋在水中的倒影也是不錯的景觀。

舫,就是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物,一般分為三段:前艙比較高,中艙稍微低一些,后艙會建一個兩層的樓房,可以供人們游玩設宴、欣賞水景。

舫這種建筑在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創造中有一些特殊的意義。我們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庄子說“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著不系之舟”,后來,這被稱為“不系之舟”的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園主從此隱逸江湖。

比如,蘇東坡同學就在一首詞裡寫“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如何體現“江海寄余生”呢?那就在園林中造一個舫象征船吧。

所以,通過“舫”這個例子,我們不得不說,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真的是把浪漫情懷都帶到了建筑之中,內心在想啥,看一眼園林就都暴露了。

最后要補充一點,園林裡的這些建筑物其實並沒有嚴格規定的樣式,名字有的時候也會混用,大家千萬不要在這些問題上面較真兒,因為園林建筑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

文/楊學濤(文史學者)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