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
關注睡眠 遠離“困”擾

不少人深受失眠、打呼嚕、夢魘等睡眠問題困擾。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等多位專家呼吁,失眠患者要重視睡眠問題,注重調整身心狀態,嚴重者應盡早尋求專業幫助,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在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3月20日舉辦的2025世界睡眠日科普講座暨全國義診活動上,陸林介紹,我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0%,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或早醒。長期失眠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還會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慢病,甚至增加神經精神疾病發病的風險。
打呼嚕與呼吸暫停是不容忽視的睡眠“殺手”。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教授葉京英介紹,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是一種發病率高且危害嚴重的睡眠呼吸疾病。在我國,OSA患者有1.7億,其中,中重度患者有6650萬,但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夜間打呼嚕伴隨呼吸暫停、白天嗜睡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睡眠監測,接受針對性治療。
青少年的睡眠質量直接影響其身體發育和學習能力。“長期睡眠不足會威脅青少年的健康,阻礙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身高發育和認知功能,進而導致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陸林強調,應從家庭層面和學校層面共同努力來解決青少年的睡眠問題,確保每天9~11小時的睡眠時間。
睡眠與健康密切相關。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每個地市至少有一家醫院提供心理門診、睡眠門診服務”,並將其列為2025年全系統為民服務八件實事之一。
在國內較早開設睡眠專病門診的中日友好醫院,近幾年門診量約為10000人次/年,相較於10年前有了大幅增長。“這說明公眾逐漸意識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並能積極面對睡眠問題。”中日友好醫院睡眠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張曉雷建議,如有長期睡眠問題,應及時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多導睡眠監測等技術可以精准診斷睡眠呼吸暫停、失眠、晝夜節律紊亂等睡眠障礙,並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獲得優質睡眠?陸林建議,可以通過音樂、運動、冥想等方式放鬆心情,睡前2~3小時盡量避免飲食和劇烈運動——“如果實在睡不著,可以離開床做些輕鬆的事,避免在床上因為睡眠問題而焦慮”。
專家強調,改善睡眠質量是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成年人每天睡7~8個小時最健康,不要少於6個小時。如果晚上睡眠不足,建議午睡半個小時,過長的午睡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的發病風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