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背后的中國速度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在北京延慶,有一條1975米長的“雪游龍”,它飛騰於小海坨山的山脊之上,仿佛北京這座“雙奧之城”閃亮的“冰雪圖騰”,它就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作為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它是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近日,記者探訪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走進這段冰雪逐夢傳奇。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航拍圖。受訪方供圖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我國首個雪車雪橇場館,也是全球唯一一個位於陽面坡道的場館,包含了16個角度不同、坡度逐漸變化的彎道。”中國五礦所屬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技術主管王海濤告訴記者。
1975米的陽坡賽道,121米的垂直落差,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空中360度回旋彎——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被認為是設計難度最高、施工難度最大、施工工藝最復雜的冬奧新建比賽場館之一。這也是中國首次建設雪車雪橇賽道,從賽道整體線型的設計到三維空間異形結構的功能實現,這條賽道上充滿了未知的謎題。
“雪車雪橇賽道的建設技術復雜,其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少數冰雪強國手中。”王海濤說道,“我們採用自主研發的方式,主要也是想擺脫國際上的壟斷,填補國內的技術空白,並且在場館后續使用和運維的過程中,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
雪車雪橇是冬奧會速度最快的比賽項目之一,對冰面精度要求極為嚴苛,為減少日照的影響,賽道通常要避開陽坡。然而,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選址過程中,綜合多方因素,最終確定隻有南坡符合條件。面對日照強烈的陽坡挑戰,設計院團隊結合自然地形和遮陽設計,研發出一套獨特的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在打贏這場“南坡變北坡”攻堅戰的同時,使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成為目前全球唯一的陽坡賽道。
俯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整條賽道,16個角度和傾斜度各異的彎道依山勢蜿蜒盤旋,如一條金色絲帶流轉而下,全球獨具特色的空中360度回旋彎如同這條絲帶上的“金環”,將這條滿載著中國冰雪夢的賽道點綴得熠熠生輝。
如何打造這個空中360度回旋彎?面對巨大技術挑戰,設計院團隊突破常規思維,巧用28根角度不同、傾向不同的斜柱,將彎道逐步從地面托舉到11.7米的高度,再從11.7米的高度降到地面,最終打造出這一冰雪回旋奇跡。
“360度回旋彎位於整條賽道的中下部,運動員滑行到這個區域時,速度會非常快,離心率會非常大。”王海濤介紹,賽道的平整度關系到運動員的安全以及運動員的成績,所以賽道表面的冰面控制要達到毫米級。
當一輛輛雪車、一架架雪橇在這條“雪游龍”的脊背上完美回旋,這條承載著國家榮耀的賽道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從魯班獎到詹天佑獎的雙冠加冕,從國際奧委會“世界一流”的盛贊,到國內外專家“超凡之作”的驚嘆,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的冰面上結出了中國冰雪夢想的碩果。
在這裡,每一道冰痕都在訴說著中國冰雪事業的無限可能,每一次滑行都是中國在體育強國之路上的堅定前行。
審核:
蔡尚儒 中國五礦所屬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技術主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