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暴飲暴食 小心吃出內傷

春節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也是消化系統疾病高發的時期。大家走親訪友、聚餐暢飲的同時,需要警惕胃腸道負擔過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消化內科主任陳寧為大家盤點那些因暴飲暴食導致的幾類消化系統疾病。
暴飲暴食引發的腸胃“罷工”
消化不良 通常會出現餐后飽脹、上腹脹痛、反酸、惡心、打嗝等各種各樣的不適。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習慣,選擇易消化、富含纖維的食品﹔適量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必要時,可採用藥物治療(如抑酸劑、消化酶等),但需遵醫囑,避免濫用。
急性胃腸炎 常見症狀有惡心、嘔吐、痙攣性腹痛、排便次數增多及發熱等。要充分休息,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飲食採取清流食,逐步過渡到低脂、易消化食物﹔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止瀉藥或補液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 常見症狀有燒心、反酸、胸痛及吞咽困難等。治療需從多方面入手,包括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睡前進食、抬高床頭等)﹔遵醫囑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必要時可考慮手術干預。
消化性潰瘍 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痛、飢餓或餐后加重、噯氣、反酸等。治療手段包括:消除病因(如根治幽門螺杆菌感染)﹔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以促進潰瘍愈合﹔調整飲食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注重營養均衡。
急性胰腺炎 大量飲酒、高脂飲食是引發該病的常見誘因,可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等症狀,需要立即就醫。治療通常包括禁食、補液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時還需手術干預。及時准確的診斷與綜合治療對預后至關重要。
警惕餐桌事故——消化道異物
除以上常見情況,還一大類則是因進餐意外導致的消化道異物“事故”。症狀的具體表現取決於異物大小、形狀及滯留位置。當出現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嘔吐及呼吸道症狀等,往往提示異物可能卡在食道某處。對於較小、邊緣光滑的異物,且位置較淺時,患者可以嘗試通過咳嗽的方式將其咳出。若異物位置較深,患者為意識清醒的成人或兒童,可嘗試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若上述方法無效,或異物較大、尖銳,已引起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對於小而圓滑的異物,可嘗試內鏡下取出﹔對於尖銳、龐大或嵌頓的異物,則需考慮外科手術。處理過程中,確保呼吸道通暢至關重要,以防窒息風險。
特別提示,除了兒童,老年人在食用棗或其他含有堅硬果核的食物時,應特別注意細嚼慢咽,避免誤吞果核。臨床上經常見到老年人誤服兩頭尖利的棗核,容易卡在食管、胃或小腸的狹窄處,其尖銳部分容易刺穿消化道壁,引發食管潰瘍、胃穿孔、腸穿孔等嚴重並發症。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吞一點饅頭或者是喝一點醋就能解決問題。
打響健康保“胃”戰
春節期間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以預防消化道系統疾病的發生。包括: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盡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多攝入油膩、腌制食品﹔避免大量飲酒、吸煙等不良習慣﹔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導致血管收縮,增加血管破裂的風險﹔對於有消化系統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膽囊炎),應格外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並按時服藥。
節日期間,一旦出現消化系統症狀,且經處理持續不緩解或加劇,應及時就醫,排查潛在病因。
文/鐘艷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