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小年”為何不是同一天?
一眨眼,“小年”又到了。翻看日歷或網上查詢,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北方二十三這天是小年,而南方二十四這一天則是小年,同一個大中華,為什麼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呢?
其實,在中國古代過小年,自古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意為,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而這種差異也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小年的來歷,最初起源於祭灶制度。祭灶,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作為國家“五祀”之一,祭灶十分重要。作為祭祀的對象,原先是祖先,后來演變為一個神祇——灶神。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間,掌管天下飲食之事,並且負責監督家家戶戶的言行。而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復命。為了擔心灶王爺亂說,人們開始用祭祀的手段,堵住灶王爺的嘴。
而過小年,為什麼會出現南北方的一天差別呢?其實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最悠久的。那時的宋朝,小年被稱為“交年節”,也被稱為“小節夜”。宋代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歲除》中就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而到了清朝,褚人獲的《堅瓠續集·小盡大盡》中也記載,“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語大略相同。”此時,“交年節”也已經演變為“小年夜”。人們把農歷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作為舊的一年開始結束的標志,也是新的一年即將來臨的標志。
而小年出現南北方的差別,與清朝皇帝有關。去過故宮的人一定對故宮中的坤寧宮有所印象,因為這是宮廷祭祀所在地。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會在坤寧宮祭祀神靈。因為當時習俗是臘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爺,但自雍正皇帝之后,皇宮節省開支,將拜祭灶王爺和拜祭祖先放在了同一天。之后,清朝貴族王侯紛紛效仿,因此有了皇宮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民間的小年則是臘月二十四的差別。而在長期的發展中,北方因為離政治中心較近,小年逐漸演變為臘月二十三。而遠離政治中心的南方,則更多地按照古制,以二十四作為小年。
除了南北差異,全國各地“小年”時間也各有所不同。如長三角的部分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海南部分地區、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則將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小年”。節日時間的地域性差異折射出了各地歷史文化空間的差異,但人們辭舊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小年不僅僅是要祭灶,到如今更是作為年的開端。所謂過年,也正是從小年這一天開始,在民間有“過了小年,長大一歲”的說法,此時,城鄉到處洋溢著迎接新年的節日濃厚氛圍。
小年已至,大年不遠。一年辛勞,一年風雨,隻為歲末的團圓喜樂。就讓我們靜靜期盼,這一年中最溫暖的日子。
文/汪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