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中國造!探索深藍下的“地球答案”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2024年11月17日,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標志著中國深海探測技術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隨著這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洋鑽探船走入深海,地球深部的真相是否會浮出水面?近日,記者登上“夢想”號,揭秘這艘國之重器上承載的夢想與科技。
“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在海上航行。受訪者供圖
如果把地球想象成一個帶殼的雞蛋,那地殼就是“蛋殼”,地幔就是“蛋清”,地核就是“蛋黃”,“蛋殼”和“蛋清”之間的分界面就是莫霍面。一直以來,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主要停留在“蛋殼”層面,想要打穿莫霍面,直達上地幔去了解地球深部的構造及演化,是全球科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
打穿莫霍面究竟意味著什麼?陳紅瑾博士,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鑽探中心登船科學家,對此她向記者解釋說:“打穿地殼的意義重大,它不僅能讓我們直接獲取上地幔的樣品,了解地球的深部組分和性質,還能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規律。此外,深鑽技術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以及探索地球深部的資源。”對於“夢想”號的卓越技術性能以及深鑽能力,陳博士深信不疑:“‘夢想’號承載著海洋強國的夢想,也承載著全球科學家探索地球深部的夢想,未來一定會實現。”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鑽探技術研究所鑽探工藝小組組長汪明鑫,向記者介紹了“夢想”號的技術特點。他提到,這艘船擁有52.5米高的作業系統,可以提起1000噸的重物,既能進行油氣鑽探,也能進行岩心鑽取。它像變形金剛一樣,根據不同任務需求,安裝不同的設備執行特定任務。
身負重任且體型巨大,在海上作業時,“夢想”號的穩定性和續航能力如何?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船舶運行中心船長管鵬介紹說:“我們的船能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在16級台風下安全生存。DP動力定位系統讓我們的船能在海上牢牢定位,如履平地。此外,我們的船續航力達15000海裡,能在不補給的情況下連續工作120天。”
在“夢想”號大洋鑽探船上,不僅有海上作業的技術裝備與保障,還配有國際領先的海上移動“國家實驗室”。船上的九大功能實驗室、船載岩心庫及岩心自動傳輸存儲系統,能夠對從海底地層獲取的岩心,進行實時觀察、實地研究和及時入庫。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實驗測試研究所實驗室小組副組長周建厚,向記者介紹了“夢想”號實驗室的特點:“我們的船載實驗室面積全球最大,超過3000平方米,功能齊全,能直接開展多種現場分析測試。此外,設備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高,大幅提高了實驗效率。”
“夢想”號上的工作人員。受訪者供圖
隨著“夢想”號的入列,中國深海探索開啟了新篇章。這艘船不僅承載著建設海洋強國的夢想,也承擔著全球科學家探索地球深處的使命。“夢想”號面向全球海洋領域科學家開放共享,共謀人類福祉,書寫中國和平利用深海、深地資源的大國擔當。
審核: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學技術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