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警惕這種新項目,一張卡就能賣上21萬

2024年08月05日09:0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抽卡手游自從誕生以來,一直讓游戲愛好者和二次元群體又愛又恨,“十連抽出心頭好”的爽感往往能夠讓玩家們一擲千金,而手氣不好又不願重氪的朋友則隻能抱著保底默默哭泣。得益於游戲管制機制,這些一上頭就可能變成充值無底洞的抽卡手游,大多還是成年人在玩。

然而,就在近期,抽卡的玩法風潮也在青少年群體中興起。很多中小學生熱衷於在直播間下單卡牌盲盒,由主播拆卡並評價卡牌的品相,甚至有些稀有卡牌的價格高達 21 萬人民幣。為了收集稀有卡牌,孩子們近乎瘋狂地花錢抽卡,讓人不得不擔心這會不會通往賭博的深淵。

圖片截自央視財經

圖片截自央視財經

為什麼抽卡如此容易讓人上癮?對於這些流行的抽卡玩法,我們要怎樣教導自己的孩子們呢?讓我們先從抽卡怎麼讓人上癮說起。

抽卡的不確定性獎勵

卡牌產品一般會涉及普通卡、中級卡和高級卡,卡位越高,數量就越是稀缺,抽到的概率也就越小,我們隻有在買完了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抽到了什麼卡牌。由於稀缺性,很多人隻想抽到高級卡,對於很容易就能抽到的普通卡和中級卡則隨手扔掉。

在心理學中,這種玩法其實是一種可變比率強化(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指的是獲得獎勵的概率是不確定的,即玩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獲得獎勵。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曾使用鴿子作為實驗對象,對可變比率強化進行了研究。在實驗中,鴿子在按下杠杆后,有時會獲得食物獎勵,有時不會,因為獎勵的間隔是隨機的。結果發現鴿子表現出了極高的按杠杆頻率,甚至在沒有食物獎勵的情況下也持續按壓。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斯金納認為不確定的獎勵會讓個體更加興奮和投入,從而很容易導致上癮。在抽卡游戲中,其實每一個玩家都像斯金納實驗中的“鴿子”,因為抽卡概率的不確定性,所以每一次抽卡都是一次不確定的體驗,盡管我們無法預知下一張卡牌的稀有度,但總會希望下一次抽卡能獲得稀有卡,這種不確定性帶來了強烈的期待感和興奮感,讓我們根本停不下來。

“下次一定能中!”

在短視頻平台的拆卡直播間中,甚至流行著更多更刺激的抽卡玩法,例如,最為常見的叫做“疊疊樂”,其規則簡單來說就是抽到稀有程度偏中等的中級卡,則會獎勵消費者“再來一次”的免費機會,如果再次抽到中級卡,則獎勵則升級為“再來兩次”,如此一直疊加,如果運氣夠好,疊加次數夠多,那麼抽中稀有卡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這其實是在利用心理學中的近乎錯失效應(Near-Miss Effect),來激發消費者繼續抽卡的欲望。這個效應指的是在賭博情境中,當參與者接近贏得獎勵但最終未獲勝(即“近失”)時,人們體驗到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盡管從邏輯上講,近失與直接失敗(即完全未抽中或抽中普通卡)在結果上是等價的,因為瘋狂的抽卡消費目的都是為了抽中最稀有的卡,但在心理上,近失被感知為一種更接近成功的信號,從而會激發更強烈的反應。

加拿大的一項研究利用刮刮卡作為賭博道具,招募了131名志願者作為賭徒,每個人在每一輪刮卡中都可以刮3次,隻有刮開3個大獎符號才能兌換大獎,刮開3個小獎符號則可以兌換小獎。結果發現,得到小獎的情況下,人們會感受到強烈的愉快情緒,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刮下一輪。

而當人們隻刮開了2個大獎符號,距離大獎僅有一步之遙時,這就是一種近乎錯失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有一種極度沮喪和挫敗的感覺,但是仍然會有很強的繼續刮卡的欲望。而當人們什麼獎勵符號都沒有刮到,處於一種完全失利的情況時,雖然也會沮喪,但是繼續刮卡的欲望是最低的。

研究者認為,近乎錯失的結果會引起人們較高的喚醒狀態,例如心率加快、情緒激烈等,這些反應往往與潛在的獎勵和勝利相關聯,從而激活大腦的獎勵中心,尤其是多巴胺系統,導致即使結果是沒有抽中稀有卡牌,也會有更強的繼續嘗試的動機。另外一種原因,可能是人們會將“近乎錯失”誤認為是自己即將轉運的信號,這種錯覺會讓人們相信“再試一次必定能成功”。

所以,就像這篇研究指出的一樣,類似於“疊疊樂”這樣的抽卡玩法,實際上是在利用近乎錯失效應,誘發人們不斷下單抽卡的沖動,因為抽到中級卡可以認為是得到了小獎,同時又有與大獎擦肩而過的錯失感,從而讓消費者們總想“再來一次”。

未成年人更容易受抽卡所害

除了抽卡機制和玩法的影響以外,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特點也決定了他們勢必很難抗拒抽卡游戲的誘惑,其中有幾個比較關鍵的因素:

1、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發展心理學指出,兒童和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尚未完全發育,而前額葉皮層是負責決策和自我控制的關鍵區域。這就導致青少年的沖動控制能力普遍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對於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成熟的成年人來說,尚且不一定能控制住抽卡的沖動,更別說是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了。

2、同伴影響

兒童和青少年處於一個建立同伴關系的關鍵時期,他們往往在這個時期學會如何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因此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而在抽卡游戲中,青少年往往少不了與朋友之間交流抽卡心得,抽到一張稀有卡牌就可能為自己贏來不少的朋友和同伴地位的提升,這更加能夠提升他們不斷抽卡的動力。

3、成就感需求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和成就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抽卡游戲提供了一種快速且直接的成就感,當青少年獲得稀有卡時,他們會感到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為了進一步提升成就感,很多人還會選擇在同伴面前炫耀其抽到的稀有卡牌,無論是炫耀者還是旁觀者,這種競爭攀比的行為都會促使他們更加想要繼續抽卡。

如何引導孩子防沉迷?

因此沉迷於抽卡游戲,對於孩子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其心理和認知能力的健康發展,這會導致他們自我控制能力發展不良,即使成年后可能也會表現出自制力較差的行為,同時也不利於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相處模式和健康的成就感來源,變得更加喜歡從外部物質來獲取成就感,而不是來源於自我的成長。

但是並不建議家長們完全禁止孩子們玩這類游戲,因為這可能會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是與孩子共同約定玩游戲的規則和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來進行游戲,同時引導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興趣愛好和活動,例如戶外運動、手工、家庭讀書會等,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還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這些都有助於防止孩子沉迷抽卡游戲。

作者: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陳宇峰 

審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樊春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