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水和不愛喝水比,差別到底有多大?
天氣越來越炎熱,“多喝水”已經成了不少人的養生秘籍。
前段時間,有關喝水的話題也登上了熱搜引起廣泛討論。有些人認為,許多人喝水太少,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而另一些人則擔心,喝水太多也可能會帶來健康問題。
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喝水對我們的身體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愛不愛喝水,對我們的健康又會有怎樣的不同影響呢?
水分對身體的重要性
水,這個構成我們人體大約60%的簡單分子,其實承擔著維系生命的復雜使命。它不僅僅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物質,還是維持我們身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首先,水具有調節體溫的獨特能力。無論是在炎熱的夏日幫助我們通過汗液散熱保持涼爽,還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體溫,水都是我們體內不可缺少的調溫器。
其次,水是新陳代謝的催化劑。所有的水解反應,無論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的分解,都離不開水的參與,它幫助這些物質轉化為身體能夠利用的能量和原材料。
更重要的是,水維持著我們體內的穩態平衡。它不僅負責將營養輸送至每一個細胞,還將細胞的廢物運出體外,保証了血液循環的順暢,從而支撐著身體每一個器官和組織的正常功能。
在潤滑和緩沖方面,水也展現出其重要性。它能夠與粘性分子結合,形成關節、消化道、呼吸系統和生殖系統的潤滑液,同時在我們行走或運動時,通過維持細胞形狀作為緩沖器,保護大腦、脊髓和胎兒等敏感部位。
電解質平衡也離不開水。鈉、鉀、鈣等對心臟、肌肉及神經系統至關重要的礦物質,其平衡狀態的維持需要足夠的水分。缺水會打亂這一平衡,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
此外,水還對皮膚健康至關重要。它能幫助保持皮膚的彈性和濕潤度,減少皺紋的出現,讓皮膚看起來更加年輕、健康。
不愛喝水的潛在風險
雖然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不愛喝水確實可能對我們的健康帶來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1、對於腎臟健康的影響尤其顯著。腎臟是我們身體的“過濾器”,負責清除血液中的廢物和多余水分。當飲水量不足時,尿液會變得更加濃縮,這增加了尿路結石形成的風險。而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可以降低尿路結石初次發病和復發的風險。
2、水分的攝入對消化系統同樣至關重要。水不僅有助於食物的消化,還是形成健康糞便的關鍵成分。當身體缺乏足夠的水分時,大腸會吸收糞便中的水分以補充身體的水分需要,這會導致便秘。便秘不僅令人感到不適,還可能引起腸胃不適、痔瘡以及其他消化系統相關的問題。
3、適量的水分攝入對大腦功能也極為重要。研究顯示,輕微的脫水狀態(體重的1%以上的水分損失)就可以影響人的注意力、記憶力和其他認知功能。這是因為水分直接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包括大腦中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和釋放。
4、皮膚是水的儲存庫,水幫助皮膚更好地完成功能。缺水會讓皮膚變得干燥、粗糙,破壞皮膚屏障。
總的來說,不愛喝水的習慣可能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從腎臟病變到消化不良,再到認知功能的下降。
因此,了解和意識到適當飲水的重要性對維護整體健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簡單的每日飲水習慣的改變,我們可以顯著降低這些健康風險,享受更健康、更活躍的生活方式。
如何正確喝水 找到適量飲水的平衡?
在討論飲水的重要性和不足所帶來的風險后,我們也需要了解怎樣正確地喝水。那麼,正常人每天的飲水量大概保持在多少合適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在溫和氣候條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分多次飲用。不過,飲水量的具體需求會因個人的活動水平、居住環境和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飲水量。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每個人的飲水需求都是不同的。飲水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體重、活動水平以及環境條件。例如,體重較重或在熱帶氣候中生活的人可能需要比標准更多的水分來補充通過汗水流失的水分﹔運動員在訓練期間的水分需求會大幅增加,以幫助肌肉恢復和防止脫水﹔孕婦因為羊水和胎兒,也需要更多的水。
其次,能夠識別身體的口渴信號是保持水分平衡的關鍵。口渴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反應,表明我們的身體需要補充水分。要有效識別口渴,可以關注一些常見的跡象,如干嘴、干舌和輕微的頭痛。不然等感到口渴時,你可能已經輕度脫水了。因此,定期喝水,特別是在活動量大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產生這種狀態。
再次,避免過度飲水同樣重要。雖然脫水有害,但過多的水分攝入也可能導致水中毒,即體內的鈉水平因稀釋過度而危險地降低,這種情況雖罕見,但同樣需要警惕。比如腎功能不好的人,或者在大量流汗之后,都不建議快速飲用大量的水,應把握好飲水節奏。
最后,我們應該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比如設定固定的飲水時間,使用應用程序或智能水瓶來跟蹤水分攝入,確保在日常活動中獲得足夠的水分,特別是在運動或高溫環境下。
總之,找到個人的飲水平衡意味著我們需要了解和響應自己身體的需求,這不僅包括適當的飲水量,還包括何時以及如何補充水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從而支持我們的整體健康和活力。
作者:內科醫生蔣永源
審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博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張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