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從不敢露腳的人,都有這個難言之隱
炎炎夏日,當別人穿上輕便的涼鞋、露腳的拖鞋享受清涼時,有一群人卻怎麼也不敢露出自己的雙腳。
他們之所以會選擇隱藏自己的雙腳,不是因為腳氣,也不是因為腳臭,而是可能有一個比腳氣和腳臭更難讓人忍受的問題——灰指甲。
灰指甲,一個聽起來就讓人避之不及的病變,影響著我們的美觀。相信很多人對此苦不堪言,甚至好多街邊的修腳店都在打違規行醫的主意,宣傳能治療灰指甲。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灰指甲,爭取還大家一腳靚麗的趾甲蓋。
灰指甲的真相
關於灰指甲,有兩個天大的誤區。一個誤區是,誤以為指甲變灰就是灰指甲﹔另一個誤區是,誤以為灰指甲就只是指甲變灰。實際上,灰指甲不是很多人想象得這樣。
灰指甲在醫學上的正規稱呼是“甲真菌病”。顧名思義,這是真菌感染手指甲或者腳趾甲后出現的指甲病變。
引起灰指甲的真菌,一般喜歡溫暖、潮濕、多汗、不透氣的環境。因此,在夏天,出汗和捂熱后的腳趾頭,就更容易有真菌安營扎寨,引起感染。
灰指甲的真面目,其實不是變灰這麼簡單。展開來說,灰指甲常常會有指甲變色(有的發白、有的發黃),指甲增厚(或者指甲下面甲角質增多),甲分離(也就是指甲和趾頭貼合不好),甲板裂開(也就是指甲蓋開裂)等表現。嚴重的話,還有指甲蓋的破損,就像捏碎了的芝麻餅。
不過,有的時候,灰指甲表現不是很典型,可能會和其他類似的指甲病變搞混。舉例來說,鞋子不合腳、長期穿高跟鞋、經常跑步和爬山的時候,腳趾甲因為重復的機械作用,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尤其是容易增厚、變黃,這時不要輕易診斷為灰指甲。
除此之外,灰指甲還會有一些特點,比如:灰指甲主要影響成人,兒童會少見得多﹔灰指甲是慢性的,逐漸出現,逐漸加重﹔灰指甲一般長期存在,很少會自己好(例外情況是兒童灰指甲並且病變比較輕微時)﹔灰指甲基本沒有瘙痒,也基本沒有疼痛(例外情況是引起甲溝炎或者蜂窩織炎)﹔灰指甲可能會逐漸傳染到周圍指甲蓋,也常常會伴隨有腳氣(學名叫做足癬)。
如果要進一步確定是不是灰指甲,最穩妥的辦法是找我們皮膚科醫生來幫忙。醫生可以通過“火眼金睛”、皮膚鏡檢查、顯微鏡檢查等手段來幫助確診,盡量降低誤診誤治的風險。
灰指甲是怎麼找上門的?
有人會好奇,為啥無端端地會出現灰指甲呢?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在思考灰指甲是如何傳染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引起灰指甲的真菌,它以“角蛋白”為食。角蛋白的來源,既包括了指甲蓋,也包括了皮膚的表層,只是指甲蓋的角質很致密、很硬,相當於骨頭。基於此,我們不難知道,真菌可以有這樣幾個感染途徑:
途徑1:自身皮膚有真菌,偶然感染了自己的趾甲。常見的情況就是本身有腳氣,腳上的真菌感染了鄰近的趾甲。
途徑2: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雖然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廣告詞,但並非空穴來風。
途徑3:直接接觸他人的病變,包括他人的腳或者腳趾甲。這樣也可以傳染,但是概率要小一些。
途徑4:間接接觸真菌污染的物品,比如共用了拖鞋、指甲剪。還有一種間接傳染的途徑,是赤腳在公共區域行走,例如公共浴室和游泳池的地板。
所以說,之所以灰指甲會找上門,肯定是有人給它開了門。這個門,要麼是“直接接觸”,要麼就是“間接接觸”。總之,灰指甲可不會無中生有。
灰指甲偏愛這些人
雖說灰指甲是被傳染來的,病變指甲本身也有傳染性,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灰指甲。它不像水痘、手足口病那樣,有很強的傳染性,且人群普遍容易感染,而是有特定的偏好人群。那麼,哪些人是“不幸兒”呢?我們進行了梳理,以下幾類人群更容易得灰指甲:
老年人口:大數據顯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灰指甲的患病率也會隨之上升。
有皮膚疾病:尤其是本身有腳氣的,或者有銀屑病、多汗症的,感染灰指甲的概率會更大。
有皮膚損傷:皮膚或指甲損傷后,真菌就更容易有機可乘,甚至經常美甲的人,感染風險都要比普通人大一些。
衛生習慣不好:比如鞋子不透氣,不愛洗腳,趾甲清潔不到位,趾甲經常浸泡在水裡。
有某些慢性疾病:經典的疾病就是糖尿病,它容易影響免疫系統,對真菌的抵抗力下降,因此更容易感染。
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比如口服激素,這類藥物一般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進而增加感染的風險。
不過,話又說回來,凡事沒有絕對。上面只是說相對容易感染灰指甲的人群,談的是概率問題。要想遠離灰指甲,還是要主動出擊才好。
那麼怎麼遠離它呢?
遠離灰指甲,這裡有秘訣
灰指甲作為一種感染性的皮膚病,要遠離它,有3個要點:
要點1:控制傳染源
要點2:切斷傳播途徑
要點3:治療易感人群
下面,我們用表格梳理了各個環節可以做的事情,它們都能夠讓我們一步步地遠離煩人的灰指甲。
遠離灰指甲的秘訣匯總
上面這些措施,其實不僅可以減少感染風險,即便得了灰指甲,做好相關的防護后,也能夠減少灰指甲復發、加重以及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雖然灰指甲比較頑固,但通過科學治療和有針對性的日常防護,相信可以更好地控制這個難言之隱。願大家能夠早日自信地穿上涼鞋、拖鞋,露出腳趾甲,享受夏日的清涼和暢快。
作者:皮膚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唐教清
審核:國藥同煤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馮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