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夏有三伏,熱在中伏”:25日進中伏 補水防中暑

周潤健
2024年07月24日07:3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7月25日將迎來今年“三伏”裡的中伏。俗話說:“夏有三伏,熱在中伏”,此時段的天氣最是悶熱,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防止中暑。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介紹,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天數取決於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還是5個庚日。如果是4個庚日,中伏為10天﹔如果是5個庚日,中伏為20天,民間又稱“雙中伏”“倆中伏”。今年在夏至與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所以中伏是20天,從7月25日開始至8月13日結束。

為何熱在中伏?“過了夏至,白晝一天天變短,但地表積熱仍在逐日增加,入伏后,地表積熱漸漸接近高峰,中伏期間達到了最熱程度。”王來華說。

今年7月15日入伏后,“三伏天”的威力就已顯現,我國多地開啟“屋裡蒸饅頭,屋外鐵板燒”的“燒烤模式”。

“雖然‘雙中伏’不意味著悶熱的高溫酷暑會持續20天,但今年的節氣特點是先入大暑,再進中伏,而大暑通常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二者疊加,‘熱上加熱’,暑熱的時間相對要長。至於要熱上多久,取決於多變的氣象因素。”王來華說。

都說“熱”,民間說得更直白,“頭伏日頭二伏火”﹔文人墨客們則說得比較雅致和婉轉,“憶初中伏時,怫郁炎氣升。赫日已照灼,赤雲助軒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苦熱》一詩裡先是這樣描述,接著又形容說,中伏時天氣依然炎熱,能熱到“草木恐焚燎,窗扉似炊蒸。冰雪氣已奪,蚊蠅勢相矜”。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進入中伏后,吃面條成為了我國大部分地區應對伏熱的首選,各色面館的生意也跟著紅火起來。

“吃面條時最好配上一些菜碼,如生黃瓜絲,煮熟的綠豆芽、胡蘿卜絲、青椒絲、豆角絲、菠菜、油菜等,不僅清新爽口,還益於祛除體內濕熱。”王來華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吳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