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科技型企業不斷突破關鍵技術——
馬達變小,國產手機拍攝能力變強
圖為中藍電子馬達自動化車間。甘曉越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昨天單班次投入了2萬套原料,少量產品位移不夠,請各部門研判。10點,大家一起開個攻關會。”走出車間,孟慶發掏出手機群發了一則通知。
十幾天前,一家國產手機品牌發布新款手機,攝像頭部分搭載了由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第四代記憶合金馬達,孟慶發正是這款馬達的項目經理。產品上市,孟慶發絲毫沒有放鬆,仍是每天早早往車間跑。
上午10點,會議准時開始。
“是算法沒驅動到固定高度,還是產品結構上有瑕疵?”孟慶發開門見山。
“檢驗過了,算法沒問題。”在項目團隊中擔任算法測試控制負責人的霍亮語氣堅定。
“結構也沒問題。”陳佳鑫主要負責結構設計和建模,對產品細節爛熟於心。說著,他打開電腦,向大家展示,“我做了個分析報告,可能是某台自動化生產設備的問題,請朋輝也看看。”
“確實,我也認為是自動化設備的問題。”負責工藝的郭朋輝仔細翻閱分析報告,給出判斷。郭朋輝今年27歲,但在工藝方面的專業能力有目共睹。產品研制之初,他和客戶方派來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決了不少工藝難題。
“我們馬上排查。”設備開發工程師徐良立即回應。在中藍電子,生產馬達、攝像頭的自動化設備90%以上由企業自主研發,既自主可控,又適配性強。
會后不到2小時,磨損的設備被及時排查、更換,問題順利解決。
“像這樣的會,幾乎每天都要開,進行技術攻關和頭腦風暴,不斷解決問題、完善產品。”孟慶發介紹,項目團隊3年前組建時,公司從研發、工藝、算法等部門抽調精兵強將,骨干成員平均年齡30歲。
2022年,團隊研制的第一代8線記憶合金馬達產品首發,推力大、無磁干擾、體積小、重量輕,打破了傳統電磁馬達的技術壁壘。此后,他們又根據客戶需求和行業發展要求,對產品迭代升級,良率、制程、工藝日趨成熟。今年,第四代產品正式量產。截至目前,幾代產品已應用於超2000萬台國內品牌手機。
郭朋輝的手機,搭載的就是他們研制的記憶合金馬達。“每次拍照,總是不自覺地帶著‘審視的目光’,反復對焦,感受馬達性能,希望為產品下一次迭代提供建議。”他笑道。
產品迭代升級,繞不開科技攻關。“我們的馬達和國外同類產品相比,長寬都要小1毫米。讓更小的馬達擁有更優的性能是我們產品迭代的關鍵。”中藍電子副總裁、中藍研究院院長吳發權說,每0.1毫米的突破,都凝聚了研發人員的無數心血。
陳佳鑫深有體會。前段時間,為了在厚度小得多的材料上維持強度不變,他一次又一次進行結構設計、仿真建模,反復驗証性能,才找到最優解。如今,搭載最新一代產品的手機攝像頭,主攝所佔空間減少38%,對焦速度最大提升45%。
記憶合金馬達的研發迭代,恰是中藍電子依靠科技創新發展壯大的縮影。這家坐落在遼寧省盤錦市高新區的科技型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最初“4張桌子7個人”,如今擁有7000名員工,組建了多個前端產品研發團隊,不斷突破關鍵技術。目前,公司擁有專利技術1600余項,承接了國內各手機品牌攝像頭馬達國產替代90%的訂單。
創新鏈也牽動產業鏈。在中藍電子廠區不遠處,光學電子供應鏈產業園加速建設,眼下,首批20余家供應商企業正陸續入駐園區。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4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