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多地高溫持續——

“超級夏天”會成常態嗎?

2024年07月04日07:4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連日來,黃淮海持續高溫少雨,部分地區旱情仍在發展。圖為山東省肥城市通過蓄引提調相結合的辦法,多措並舉搶灌溉、保苗情。 新華社發

連日來,黃淮海持續高溫少雨,部分地區旱情仍在發展。圖為山東省肥城市通過蓄引提調相結合的辦法,多措並舉搶灌溉、保苗情。 新華社發

近日,多地迎來高溫天氣,圖為中鐵十二局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區大河片區安置房項目建設現場洗臉解暑。 新華社發

近日,多地迎來高溫天氣,圖為中鐵十二局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區大河片區安置房項目建設現場洗臉解暑。 新華社發

連日來,我國北方持續受到大范圍高溫天氣的影響。河北中部、山東西北部、新疆吐魯番等地接連出現了40℃至43.3℃的極端高溫,同時,我國山東、河北、天津、江蘇等地的27個國家氣象觀測站的日最高氣溫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極值,中央氣象台的高溫預警持續拉響。今夏為什麼這麼熱?高溫背后,城市該如何降溫?我們又該如何適應?

今夏有多熱?

進入6月以來,我國北方高溫天氣來勢洶洶。6月12日,河北東北部和中南部、北京、天津、山西中南部、陝西、河南、山東中西部、湖北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蘇西北部、內蒙古西部、甘肅東部、寧夏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等地部分地區出現35℃至39℃高溫天氣,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中北部局地更是達到了40℃至42.2℃。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的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已達到或超過歷史同期的最高紀錄,河南與河北更是發布了全省范圍最高等級的高溫紅色預警。

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我國高溫預警分為三個等級,由弱到強依次為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我國氣象業務系統使用35℃作為閾值來定義高溫事件,如果高溫天氣持續3天及以上,則被稱為熱浪,發布黃色預警。當前中央氣象台連續多日發布的高溫橙色預警則意味著過去24小時內我國有多個省(區、市)的大部地區最高氣溫升至37℃以上,且這些地區的高溫范圍可能將進一步擴大。

據中央氣象台預測,未來多日,我國北方地區的高溫天氣仍將持續發展。華北大部、黃淮、陝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蘇皖北部、湖北北部以及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將持續出現高溫天氣,其中,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區可達40℃至42℃以上。

那麼,本輪北方大范圍高溫天氣過程的成因是什麼?

地球為何越來越熱?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近日發布報告稱,全球平均氣溫已連續12個月(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打破相應月份的歷史最高氣溫紀錄。當前全球變暖引起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廣發、強發、並發。全球變暖提高了夏季的基礎溫度,引發更頻繁、極端和持久的熱浪。

除了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大尺度大氣環流異常與我國北方近期的持續高溫天氣密切相關。近期,華北、黃淮等地受到高壓暖脊天氣系統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導致空氣增溫顯著。此外,下沉氣流引起晴朗少雲的天氣,使太陽輻射更多地到達地面,從而增溫地表和近地面大氣。高溫加劇了土壤水分流失,形成干旱,干燥的土壤又進一步加速局地高溫,形成惡性循環。

在全球尺度上,全球平均氣溫與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關系密切。在厄爾尼諾事件期間,溫暖的西太平洋海水向東擴散至中東太平洋,向大氣中釋放熱量,導致全球天氣模式發生轉變,極端天氣頻發,這也是全球氣溫屢破紀錄的成因之一。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顯示,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於去年12月達到峰值,為一次中等強度的事件。自今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處於持續衰減階段,並於5月結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其影響的終止。由於熱帶三大洋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厄爾尼諾衰退年的夏季,西北太平洋季風槽偏西偏北,菲律賓以東容易產生反氣旋式環流異常,進而加強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導致我國極端天氣發生風險加劇。

城市如何適應高溫?

高溫熱浪是對人體健康最具威脅性的極端事件之一,可以直接導致中暑、熱射病等與高溫相關的急性健康問題,而濕度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許某地的氣溫並不是特別高,但當它與高濕度結合起來后,便會加重悶熱感,讓人體的蒸發冷卻機制失靈,進而誘發潛在的疾病。

除了個人健康威脅,高溫熱浪也將愈發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柳葉刀》2021年度《倒計時:追蹤健康與氣候變化進展》報告稱,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而老年人和1歲以下的嬰兒是最容易受到極端高溫天氣影響的群體。報告同時指出,當前不斷上升的氣溫,給各種傳染病提供了進化和擴張的機會。科學家們認為,全球變暖能夠增加真菌生存環境的平均溫度,這將幫助它們更容易地入侵人體。此外,攜帶病毒的蚊子在變暖的未來將逐漸向溫帶與高海拔地區遷移,科學家們估計,如果未來碳排放量沒有減少,到本世紀末,全世界將有近90%的人口面臨瘧疾和登革熱的風險。

面對極端高溫天氣,該如何更好地保障人們的健康?

首先,對於必須在高溫下工作的人員,應盡可能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環境。再者,城市中有大量高溫敏感人群,如老人、孕婦、兒童和殘障人士。高溫到來之前,應通過預警盡可能減少他們在高溫天氣中的戶外暴露。通過提前預測和報道高溫熱浪事件,重點關注和服務這些高溫敏感人群,並提供防暑降溫指導。

在城市層面,關於如何減緩和適應極端高溫帶來的負面影響,國際上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在法國巴黎,當地政府通過研究城市熱島的范圍和影響,利用社區降溫措施設置了“城市冷島”。具體而言,每一位巴黎市民在夏天如果感覺不適或發生中暑,隻需步行7分鐘以內即可抵達最近的一個“城市冷島”,這些冷島包括城市公園、公共噴泉和公共圖書館等。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城市中心商業區通過增加綠色基礎設施來增添樹蔭,從而實現降溫的目的。在美國芝加哥,建立了全球首座水上生態公園——“野外一英裡”項目。該項目在芝加哥河中開發了一片自然棲息地,利用原有的河道牆支撐這塊漂浮的濕地和水生棲息地,以維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該公園也成了一個基於教育、藝術和娛樂的活力社區,為皮劃艇愛好者提供了獨特的環境,並為多種物種和傳粉昆虫提供了棲息地。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當地通過在校園、政府等公共機構增加清涼屋頂、清涼人行道、清涼牆壁和城市植被來緩解城市高溫熱浪。同樣,美國紐約也開展了“清涼屋頂”計劃。該計劃優先在最易受熱的社區安裝反光屋頂涂料,以幫助降低溫度,減輕高溫熱浪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據統計,該計劃最高可使室內降溫30%左右,並減少10%到30%的空調開支。

此外,在2018年,美國紐約市“恢復與韌性辦公室”制定了《紐約氣候韌性設計准則》﹔在2019年,美國紐約市“能源研究和發展局”發布了《氣候變化適應報告》,針對極端高溫、寒潮、暴雨、洪災、干旱、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風暴七種極端氣候進行了觀察和預測。該報告提出了一系列韌性恢復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政策規劃、社會項目、工程項目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等。2022年6月,我國也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未來熱浪將更加頻繁?

持續性高溫天氣過程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氣候變化正越來越頻繁地影響我們的生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1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指出,過去10年的平均溫度是過去12.5萬年以來的最高。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預計未來高溫熱浪事件將變得更加頻繁,強度更強,持續時間更長,高溫導致的死亡和疾病也會顯著增加。

面對未來的“高溫新常態”,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從減緩和適應兩方面制定了相應政策。氣候減緩治本,氣候適應治標。治本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給地球降溫﹔治標是在問題難以完全解決的情況下,採取防御性措施。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其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內,並努力將溫升幅度限制在2℃以內。盡管各國政府制定了各種計劃以減緩全球升溫進程,但氣候變化的不可逆以及隨之而來的健康風險仍然無法避免。今年6月1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了《WMO全球年度至十年氣候最新通報》。報告警示,未來5年內,全球年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在至少一年內短暫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這一預測結果表明,我們正快速接近《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氣候變化風險閾值的上限。

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有著46億年的悠久歷史。在地球歷史上,氣候也曾經歷過滄海桑田的變化。最嚴重的“雪球地球”時期,全球被冰雪覆蓋,生命僅在熱帶的極小區域得以延續。而在最熱的時期,全球溫度比現在高出15℃到20℃。然而,當前的氣候變化與歷史上的氣候變化截然不同。這份獨特性主要源於它的發展速度,當前氣候變化的速度是歷史上最快與最強的,地表氣溫的增加速度在地球歷史上絕無僅有。

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與地球的關系。應對當前的氣候危機,不僅需要科學家的智慧,還需全球各國政府、企業與個人的共同努力。通過制定有效的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我們能夠減緩氣候變化的步伐,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在未來那些日益炎熱的夏天,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挑戰,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色、宜居的家園。

(作者:唐顥蘇,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