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罕見病?它能大大加速生命科學的創新

2024年07月01日08:49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據統計,人類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多種,但隻有不到10%的罕見病有相應的治療方案。絕大多數罕見病都是疑難雜症,許多患者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

為了更好地了解罕見病,今天我們將採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王智超教授。

什麼是罕見病?

問:我國罕見病患者群體大約有2000多萬人,可以說罕見病並不罕見。那麼,在醫學上是如何定義罕見病的?

王智超:實際上,醫學界對罕見病的定義是基於發病率來界定的。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全球范圍內的定義存在差異。罕見疾病通常指的是那些發病率低、僅集中在少量人群中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罕見病的定義為“發病率低於1/1500”。由於美國擁有相對充足的醫療資源,其將罕見病定義為“在每1000名新生兒中隻有一個患病”。然而,我國尚未為罕見病設定明確的定義。

不同國家針對患病總體人數制定了不同的定義標准。舉例來說,有的國家將罕見病定義為總體患病人數低於10萬、30萬或50萬等。在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可能會結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即1/1500的發病率,以及考慮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充分程度、醫療水平、人口健康總體發展水平來確立罕見病的定義,從而為罕見病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隨著醫療科技的日益進步、醫療環境的改善、社會的提升,以及對個體價值的不斷重視,罕見病群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

常見的罕見病有哪些?

問:常見的罕見病有哪些?

王智超:罕見病的命名通常基於其影響的系統、器官和導致的症狀以及特定缺乏的物質。盡管命名方式不盡相同,但基本上涵蓋了人體關鍵的組織和器官。例如,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症)便是較為常見的罕見病之一。

其他常見的罕見病包括神經纖維瘤、先天性巨痣(渾身長毛的毛孩)、獨特類型的血友病、杜氏肌營養不良等。當然,還有許多我們並不熟悉、甚至說不上名字的罕見病,盡管這些病的發病人數可能很少,但其症狀可能更為嚴重。總體上來說,罕見病有著7000多種不同的疾病,每個疾病都有自己特定的患病人群。

雖然這些疾病都被稱為罕見病,但它們的症狀和表現卻千差萬別。由於這些疾病的數量有限,發病率較低,因此被統一稱為罕見病。

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

杜氏肌肉萎縮

杜氏肌肉萎縮

為什麼關注罕見病?

問:這兩年,很多人一直在討論罕見病主題。為什麼我們會關注罕見病?另外我國罕見病群體大致是怎樣的?

王智超:我曾閱讀一篇報道,探討了罕見病對患者個體以及整個家庭所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限於患者本人,還波及到了其家庭。當將各類罕見病患者和他們的家庭考慮在內時,可以發現在整個社會中每10-20個人之間,就會有一個人受到罕見病本身或罕見病患者親屬的影響。因此,整個罕見病群體對社會造成的負擔非常沉重。

那麼,為何現今社會對罕見病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呢?第一,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許多常見疾病得以有效控制﹔第二,人文關懷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我們認識到不應忽視任何少數群體,應該幫助那些長期未能從科技和生物發展中受益的人﹔第三,許多罕見病治療領域的突破也可以對常見疾病的治療領域產生積極影響。

正如一位專家所言,罕見病作為一個研究的起點,實際上能夠惠及更廣泛的常見疾病患者。因此,我們從不同角度提供了一些醫療發展思路,不斷為醫療服務對象及整個社會人群提供關懷。

罕見病的影響因素

問:導致罕見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王智超:罕見病的發病原因涉及多種因素,其中遺傳因素最為重要。除此之外,環境因素和環境與基因的相互作用也會導致罕見病的發生。我們所研究的Ⅰ型神經纖維瘤病在遺傳方面的外顯率達到100%。也就是說,所有攜帶不良基因的患者都會出現罕見病的臨床症狀。

然而,並非所有疾病的外顯率都達到100%。有些疾病可能需要特定環境因素的刺激才會顯現出其症狀。在這種情境下,罕見病的發病可能是由基因與環境的共同作用所決定的。

問:您能介紹一下其它對罕見病的影響因素嗎?比方說環境等。

王智超: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塵肺,盡管其發病率目前並不高,但其在肺部產生的纖維化現象以及嚴重程度可能也屬於罕見病范疇。

此外,環境因素也能影響罕見病的發生,其中有一種疾病就是由特殊感染引發的,例如卡波西肉瘤,這種罕見病會在免疫系統嚴重受損的患者中出現。這類重度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化療、免疫抑制治療,或者可能伴隨著血液系統的骨髓抑制,甚至患有HIV感染等因素,才會導致他們患上繼發性罕見病。因此,環境因素在這類罕見病的發病機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藥物,罕見病的治療還有哪些

問:除了藥物治療,對於罕見病的治療也有很多是通過外科手術進行的。您能介紹目前這方面的進展嗎?

王智超:像神經纖維瘤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外科手術。在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我們會採用手術進行治療。然而,神經纖維瘤這種生長在神經上的腫瘤採用傳統的外科手術方式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首先,可能會導致神經功能損傷﹔其次,術后患者也可能會經歷一些損傷。隨著現代外科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通過術中神經實時監測,我們可以在確保切除腫瘤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神經功能。這種方式可以將潛在的神經損傷降到最低,同時也確保了切除范圍的充分覆蓋,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第二,我們可以運用術中神經顯影技術,這在解剖過程中能夠更准確地區分腫瘤和正常神經,做到“心中有數,手下不慌”。

第三,在神經纖維瘤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腫瘤本身的生長,還會引起周圍器官的繼發性變化。例如,面部的叢狀神經纖維瘤或由神經纖維瘤引起的繼發性壓迫可能導致面部骨骼異常。通過應用3D掃描和3D打印技術,我們可以提前模擬腫瘤的范圍,設計出手術后骨骼缺損的范圍,為患者的外貌重建提供精確的計劃。這些方法都是外科治療和技術進步在罕見病治療領域的縮影。

罕見病與新技術的應用

問:罕見病領域往往是很多新技術的試驗場。這兩年,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在血友病、黑蒙症、杜氏肌營養不良等罕見病領域投入應用。除了基因編輯,還有哪些新醫療技術在罕見病領域有新的應用,比如說mRNA技術、蛋白降解技術?

王智超:以基因編輯來說,像神經纖維瘤病是由NF1基因突變導致的,它的致病基因也很明確。

然而,為什麼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在罕見病領域尚未得到廣泛推廣呢?

第一,盡管突變基因已被明確定位,但每位患者的突變位點都有所不同。因此,為每個患者個性化定制治療計劃的成本十分高昂。與缺少一個蛋白質然后通過基因載體進行補充的情況不同,這種方法無法適用於所有患者,尤其是在神經纖維瘤病等情況下,由於缺失的蛋白質各不相同,治療變得十分困難。

第二,神經纖維瘤病基因編碼的神經纖維素蛋白異常龐大,超出目前所有基因治療載體可容納的基因片段上限。

第三,目前用於神經系統基因治療的載體,包括腺病毒和慢病毒,都尚未達到高效的轉染效率。

因此,這三個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技術突破。此外,基因治療作為新興治療概念,仍處於初步階段。隨著技術和載體的不斷完善,以及基因治療模式的發展,更多疾病可能會從中受益。

除了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也是未來罕見病治療的方向。然而,哪種方向適用於哪種罕見病,還需要根據疾病發病機制相關的干預模式來決定。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疾病的特點。

所以,罕見病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目前沒有一套能夠通吃天下的打法,隻有把每一個患者,每一種疾病的類型、亞型都進行系統的分析之后,才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更好地讓患者從新技術的研發中獲益。

罕見病與常見病的關聯

問:中科院院士宋保亮曾表示,“對於罕見病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於常見病的認識和理解”。對此,您怎麼看?

王智超: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正如我們常說的,“罕見病入口,常見病出口”。

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罕見病患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用以理解疾病的治療、診斷以及發展機制。然而,從這個視角所發展出的新療法、新藥物和新治療手段,並不僅僅適用於單一的罕見病群體,它們有著更廣泛的適用性,能夠服務更多不同范圍的人群。

就如同我們所熟知的,基因治療在罕見病中取得突破,但其適用范圍卻不僅限於罕見病,反而在各種不同疾病的治療中展現出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我們對罕見病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於加深對常見病的理解和認知,同時也為一些新療法的應用奠定了基礎,這些新療法往往最初是在罕見病領域得到應用的。

罕見病研究與前沿技術創新

問:國內有頂尖醫學院正在打造疑難罕見病技術研究與前沿技術的創新基地。罕見病的研究與前沿技術創新有什麼關聯?

王智超:首先,罕見病的(患者)數量相對較少,且通常屬於醫學上的“疑難雜症”。因此,醫學界需要集中優勢資源,以有針對性的方法突破這些罕見病的治療難題。由於傳統治療方法可能在某些罕見病案例中無效,所以需要進行專門研究和創新。

第二,由於罕見病常常缺乏有效治療方法,國家和患者群體都急需一種創新且突破常規的治療方式,來為這一特殊群體帶來治療的希望。在現實層面,隨著投入的不斷增加,罕見病患者或能迎來新的曙光。從操作角度來看,在罕見病患者群體中,之前缺乏任何可替代治療方法,因此開展新的臨床研究的審批速度是最快的。這為藥企、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嘗試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捷徑和患者匯集的窗口,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高精尖的醫療單位願意將罕見病資源集中起來,集中優勢資源來探索創新方法的原因。

這兩年,社會上也將醫療資源向罕見病傾斜,在審批的環節也授予很多罕見病療法一些快速審批的“綠色通道”,以此加速該領域的藥物及醫療創新。

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罕見病?科學家、醫生對罕見病的研究對於生物醫藥創新有哪些作用?

王智超:我們應該將罕見病視為了解醫學發展、疾病進程、患者心理以及提升社會綜合福祉的窗口。

無論是醫生、科研單位、藥企,還是社會公眾,甚至那些受罕見病所困擾的患者以及受到罕見病影響的家庭和社會大眾,都應該積極地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為罕見病新療法和新診斷方法的開發提供智慧和支持。這樣,罕見病群體才能夠更多地受益於現代科技和醫學的進步,減輕罕見病對他們生活、健康和社會功能的影響。通過幫助這個實際上並不“罕見”的群體,我們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享受社會發展的紅利,使他們成為社會不斷前進的重要一份子。

作者:深究科學

審核: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病房主管護師喬建歌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