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極端天氣為何頻發

魏 科
2024年06月25日07: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期,隨著北半球進入夏季,全球極端天氣進一步增多。5月底以來,印度北部地區和首都新德裡受持續高溫干旱影響,最高氣溫超過50攝氏度。德國南部多地遭遇暴雨和洪水,部分地區降雨量達到百年不遇的水平。巴西南裡奧格蘭德州自4月底以來持續遭遇暴雨,超過60萬人流離失所……總體來看,造成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也有具體的區域性特征。

首先,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的根本原因。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持續增加,溫室效應增強引起全球氣溫飆升。數據顯示,過去100多年,全球氣溫升高約1.2攝氏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50%以上。在有人類活動的數百萬年裡,目前溫室氣體的增加速度是過去數百萬年裡最快速度的數百倍以上。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除了引起大氣環流調整,還使得水汽循環加劇、空氣中的飽和水汽量增加,導致大氣中蘊藏了更巨大的能量。當發生強對流天氣時,就會產生更加劇烈的雷雨大風,引發暴雨、暴雪等極端降水事件。根據聯合國防災減災署發布的《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2000—2019》報告,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與之前的20年相比,21世紀的前20年,高溫事件增加了232%,洪澇事件增加了134%,風暴事件增加了97%,山火事件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

其次,厄爾尼諾現象等大氣海洋相互作用過程的變化也是誘發極端天氣的重要因素。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偏高﹔當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偏低時,則發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海溫偏低的地區及附近容易出現異常下沉氣流,導致降水減少和干旱加重﹔而海溫偏高的區域則對流旺盛,且水汽充足,導致這些區域降雨偏多和洪澇嚴重。

研究人員把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及與之相匹配的海氣環流變化統稱為ENSO現象。ENSO對全球大氣環流產生擾動,影響著高壓和低壓系統的位置、強度和持續時間,導致各類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澳大利亞2020年持續性大火、過去3年非洲之角的嚴重干旱,都能找到ENSO的身影。

此外,一些區域性的氣候條件也會加劇極端天氣的發生。例如,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地區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若遭遇ENSO,則很容易出現嚴重干旱和洪澇。而巴西東北部地區常年降水豐沛,一旦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就會導致嚴重洪澇。類似的區域性特點在全球各地普遍存在。

未來一段時間,全球極端天氣形勢依然嚴峻。根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自2023年5月開始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持續至2024年4月,確定已於5月結束﹔預計今年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總體維持中性狀態,夏末秋初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全球旱澇格局將發生新一輪波動。

極端天氣是對全球氣候系統的嚴峻考驗,其背后蘊含著復雜的氣候變化動力學過程,也向人類社會敲響了警鐘。國際社會需共同努力,推動能源革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通過加強科學研究、政策制定和公眾參與,才能更好地預測和應對這些挑戰,共同構建一個可持續、有韌性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5日 17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