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橫”連東西 兩岸齊騰飛
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

深中通道全景。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臥龍騰灣區,長虹臥碧波。
6月30日,舉世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深圳至中山的車程從此前的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
作為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再次擦亮了中國基建名片。
作為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上的關鍵一“橫”,全長約24公裡的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讓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群實現了跨海直連。其建成通車將徹底改變珠江口整體路網格局,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刷新多項世界紀錄
歷時141天實現西人工島合龍、8萬噸沉管在海底一次性精准安裝到位……上萬名建設者在珠江口連續奮斗7年。
“我們堅持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將創新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說,深中通道是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設計施工領域形成了原創性成果,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設貢獻了中國方案。
深中通道項目團隊研發形成了15項世界首創的核心材料、關鍵技術和大國重器,創造了10項“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深中大橋主跨達1666米,加上兩邊邊跨,總跨達2826米﹔
世界最高通航淨空海中大橋:深中大橋主塔高270米,大橋橋面距離海平面高達91米,船舶通航淨空達76.5米,未來可滿足30萬噸散貨輪和3萬標箱集裝箱船的通航需求﹔
世界最長的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雙洞雙向8車道,長約6.8公裡,其中海底隧道沉管段長5035米,由32個重達8噸的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連接而成﹔
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樞紐互通—機場互通立交: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全島陸域面積34.38萬平方米,相當於48個國際標准足球場,島上隧道工程包括長480米的堰筑段隧道、長855米的島上主線隧道,以及實現交通轉換的4條匝道隧道﹔
…………
自建設以來,深中通道獲得發明專利200余項、行業協會獎項數十項,並屢獲國際贊譽。2024年4月,深中大橋榮獲被稱為橋梁界“諾貝爾獎”的國際橋梁大會“喬治·理查德森獎”,深中隧道榮膺“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50項標志性工程”。
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半小時的通勤時間,讓前往深圳這座未來之城的道路更加快捷,人們對“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中山”的新生活更加期待,雙城之間的往返將更加頻繁。
“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有40多宗深圳醫保、社保、公積金等方面的業務咨詢及辦理量。”中山市翠亨新區數政局工作人員曾韻晴告訴記者。今年6月,深圳、中山共同出台政策,兩地住房公積金互認互通,助力兩地人才流動更加暢通、住房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
便捷交通,互通有無,深中“半小時生活圈”、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逐步從發展願景成為生活現實。
面對新時代深中融合互動發展,中山市聚焦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要素,著力推動深中“六個一體化”。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認為,這是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的破題口。
在位於中山市民眾街道的深中合作創新區,已有10余家深圳高科技企業進駐,為深中產業協同發展搭建起一座新的“橋頭堡”,為深圳產業鏈延伸布局提供了廣闊的產業空間。
深中通道把原來孤立的沿江高速與深圳機場連接起來,打造了海陸空一體化的高效聯運模式。這個獨特優勢,讓珠江西岸城市的貨品能直接送到深圳機場口岸,轉運路徑更短,服務保障也更加穩定。
在深中通道西側,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也將在今年通車,屆時廣州與深圳將實現陸路直連,15分鐘可從廣州南沙快速抵達深圳寶安機場。南沙不僅可以更快地融入深圳都市圈,實現與前海等東岸地區的無縫對接,還能有效拉動與中山翠亨新區等西岸區域的產業聯動,促進高端制造、航運物流、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將因深中通道的開通而加速建設,深中通道背后的意義不僅是車程縮短,更代表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邁出重要一步,激發更多發展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