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心臟也會長腫瘤?沒錯,還能得癌症!

2024年06月25日07:3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最近,王女士反復低燒,雙手及前臂麻木脹痛,藥物治療始終不見好。她以為是自己的頸椎病加重了。就診后發現,她心臟裡長了腫瘤,腫瘤切除后的病理証實這是心臟黏液瘤。王女士很是疑惑:隻聽過肝肺等器官上長腫瘤,心臟上長還是第一次聽說。

沒錯,心臟不僅能長腫瘤,還會得癌症。雖說心臟自身的結構特點決定它不容易長腫瘤,卻也不能絕對幸免。今天,醫生就來揭秘心臟長腫瘤的真相。

心臟長腫瘤 其實不太容易

心臟腫瘤,指生長在心肌或臨近組織的新生物。由於心臟組織主要由心肌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具有高度分化、有序的結構,它們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幾乎已經停止了分裂增殖。相比之下,皮膚、肺部等其他器官由於細胞的更新和生長速度較快,更易發生腫瘤。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被大家認可的說法包括:

血液供應。心臟內的血液不斷快速流動,這種持續的血流狀態不利於腫瘤細胞的停留、種植和生長。

壓迫效應。心臟被肋骨和胸腔壁環繞,這些結構限制了腫瘤的生長空間,使得腫瘤無法像在其他器官中那樣自由生長。

五個因素 或可誘發心臟腫瘤

心臟長腫瘤的具體原因尚不完全明確,目前研究發現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某些心臟腫瘤與遺傳突變或家族遺傳有關,比如纖維肌症、結節性硬化症和家族性心臟黏液瘤等。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放射線或污染物中,可能對心臟細胞的基因造成損傷,從而誘發腫瘤的形成。比如,在一些高輻射環境下工作的人群,可能面臨更高的患病幾率。

慢性炎症。長期炎症反應或感染,可能會增加心臟腫瘤的發生風險。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會影響細胞的正常生長和調控機制,導致異常增殖形成腫瘤。

其他部位腫瘤轉移。如肺癌、乳腺癌等鄰近器官癌細胞可能通過血液等途徑轉移至心臟,形成轉移性心臟腫瘤。這種腫瘤,往往是惡性腫瘤。

內分泌因素。內分泌系統的紊亂也可能與心臟腫瘤相關。激素水平的失衡可能影響心臟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增加腫瘤形成的可能性。人體的免疫系統出現故障或失調時,可能無法有效地識別和清除異常增生的心臟細胞,從而使腫瘤得以發展。

心臟腫瘤 也分良性和惡性

一般來說,心臟腫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大多數原發性心臟腫瘤是良性的,通常生長緩慢,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黏液瘤是成人最常見的良性心臟腫瘤,佔一半以上。黏液瘤可以生長在心臟的任何心房和心室腔內,以左心房內最常見,可能導致血流阻塞和心臟瓣膜功能障礙,也可能因為腫瘤的部分脫落造成身體器官的栓塞。

相比之下,原發性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肉瘤和淋巴瘤。肉瘤多發生於心臟的右側,可引起心包積液、心臟壓塞等症狀,通常生長速度快且對心臟功能產生重大影響,並且可能侵犯周圍組織和器官。

警惕不明原因的心臟症狀

盡管心臟腫瘤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但對於患者來說,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定期體檢和注意不明原因的心臟症狀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潛在的心臟問題,從而及時採取必要的治療措施。

心臟腫瘤表現出的症狀,會因腫瘤類型和位置不同而異。原發性心臟腫瘤患者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患者早期常無臨床症狀,隨著腫瘤生長,可逐漸出現胸悶、心慌等不適。心臟每跳動一下,這個瘤也會動一下。

如果腫瘤長得不牢的組織脫落下來后,會隨著血液到處跑,從而形成種植擴散或栓塞,嚴重者可出現暈厥,甚至猝死。前文中提到的王女士之所以出現四肢麻木,就是因為瘤體的栓子掉到四肢末梢血管處,引起了堵塞。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症狀並不具有特異性,可能與其他心臟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診或漏診。

發現心臟腫瘤 首選手術切除

診斷心臟腫瘤通常需要結合多種影像學檢查,心臟超聲是診斷心臟腫瘤的首選方法,它可以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和活動情況。醫生可能會進一步通過心臟核磁、CT掃描等檢查,來獲得更詳細的心臟結構信息,有助於進一步明確腫瘤的特征。

對於一些復雜的病例,心血管造影可以更准確地評估心臟的血液供應情況,來評估其對心臟功能的影響。最終,通過手術切除腫瘤組織進行病理分析,是確診腫瘤性質的“金標准”。

一旦檢查確診為心臟腫瘤,隻要患者能耐受,均應首選手術切除,並進行病理診斷。手術對原發性良性心臟腫瘤的療效確切,預后良好﹔但對於一些無法完全切除的惡性腫瘤,放療可以幫助減少腫瘤的體積,化療可以被用來控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除此之外,可能還需要結合靶向治療等方法,以實現心臟功能恢復和預防復發的目標。少數情況的心臟腫瘤還可以通過心臟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

良性腫瘤 預后更理想

雖然心臟腫瘤相對罕見,但了解其症狀、診斷和治療方法非常重要。一旦發現,建議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適當檢查和治療。心臟腫瘤的預后取決於腫瘤的類型和治療的效果,良性腫瘤通常有很好的預后,特別是在完全切除后,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惡性腫瘤的預后則效果不一,但通過早期發現和治療,患者可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文/韓雪鬆 沈冬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