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口腔,竟然藏著如此復雜的生態環境

對著鏡子張大嘴巴,看看你的口腔裡有什麼?牙齒、舌頭、唾液、扁桃體……可能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隻能看到這些較為“常用”的器官部位。但你可能不知道,作為人體消化系統的第一道“關卡”,口腔裡還住著一個巨大的微生物群落,堪稱“迷你小世界”。難以想象,你的牙齒和舌頭每時每刻都在與這些細菌、真菌、螺旋體等“親密接觸”著。可以說,口腔微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口腔的健康或疾病密切相關。
口腔“生態”大揭秘
口腔內的天然菌群與人類機體有著共生的關系。口腔的溫度和濕度適合許多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裡面定植了700多種包括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等在內的微生物,其中細菌是主要成員,它們對口腔健康至關重要。這些微生物分布在口腔的各個部位,如牙齒表面、牙齦間隙、舌面等,大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附著,少部分游離存在。以牙齒為例,細菌會形成牙菌斑生物膜,牢牢地附著在牙齒表面。這種“生態圈”中的微生物相互競爭、合作,維持口腔生態的平衡。
大部分種類的細菌對人體無害,有一類被稱為“益生菌”(如乳酸菌、雙歧杆菌等),通過與宿主細胞和其他微生物的互惠共生關系,防止致病菌的過度生長,有助於消化食物,能保護牙齒和牙齦等。然而,當口腔衛生差或免疫力下降,一些致病菌可能會大量繁殖,口腔生態環境的平衡受到破壞,從而引發疾病,甚至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
變形鏈球菌和牙齦卟啉單胞菌是兩種最常見的口腔致病菌。變形鏈球菌可分解牙面上殘留的食物,產生大量的酸性產物,導致牙齒脫礦,加速齲齒的形成。牙結石中大量存在的牙齦卟啉單細胞菌,可分泌炎性介質、蛋白酶等,破壞宿主的免疫系統,從而導致牙周病。
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口腔生態平衡?
不均衡的飲食、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濫用抗生素、吸煙、酗酒均可導致口腔生態環境失衡,增加口腔疾病的患病風險。常見的口腔疾病患病風險有以下幾種:
1、不均衡的飲食。當頻繁攝入高糖、高碳水食物且未及時刷牙,殘存在口腔中的食物會被變形鏈球菌等致齲菌分解,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導致牙體組織脫礦,同時抑制其他細菌生長,使得致齲菌成為優勢菌,加速齲齒形成。
2、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如未按時刷牙、不使用牙線等,會導致牙菌斑和牙結石的產生,進而使得變形鏈球菌和牙齦卟啉單胞菌等成為優勢菌,增加齲病和牙周病患病幾率。
3、濫用抗生素會導致大量細菌死亡,此時部分真菌如念珠菌會借機大量繁殖,損傷口腔黏膜,導致口腔念珠菌病。
4、大量吸煙、飲酒,可能會降低口腔微生物多樣性、改變致病菌豐度、阻礙益生菌的生長,從而增加牙周病、齲病和口腔癌的患病風險。
重視口腔健康,清潔牙齒死角很重要
你會刷牙嗎?也許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回答:“會!”但你知道嗎?可能你每天都是在“假裝刷牙”!要想把控口腔患病的風險,需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成年人推薦使用水平顫動拂刷法刷牙,使用含氟牙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2分鐘。
圖片來源:中華口腔醫學會
1、刷牙時將牙刷頭傾斜45度角置於牙頸部,刷毛指向牙根方向﹔
2、沿牙齒排列方向短距離水平顫動5-6次,沿牙齒長出方向轉動牙刷柄輕輕刷過,上牙向下轉,下牙向上轉﹔
3、每組2-3顆牙,組間保持有重疊的區域,按順序刷完所有牙齒的外側面后,刷后牙的內側面﹔刷后牙外側面時要半張口﹔
4、刷前牙內側面時,刷頭豎放在牙面上,用前部刷毛刷牙面,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
5、刷咬合面時,大張口,稍用力前后短距離來回刷﹔
6、還需要刷最后一顆牙齒的遠端牙面,大張口,由內到外刷﹔
7、最后不要忘記刷舌苔。
根據中華口腔醫學會公布的老年人口腔健康核心信息,老年人隻要口內還有牙齒,就應每天早晚刷牙,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此外,使用牙線和漱口水及定期潔牙也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方式。
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既能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也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個健康的口腔環境。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院教授陳曉婧、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李南南
審核: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普研究員、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預防科主任醫師司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