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海,尋找未來能源可燃冰

你見過“冰火共舞”嗎?
前不久,北京科學中心在舉辦世界海洋日特別活動時,就呈現了這樣的一幕。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的正高級工程師孟慶國,將一個白色“冰塊”從零下196℃的液氮中取出,隨即點燃,而后白色的“冰塊”迅速被火焰包裹,燃燒產生的水清晰可見地流下。
“舞者”是一位“深海來客”——天然氣(主要成分為甲烷)水合物。准確地說,這種物質是天然氣和水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非化學計量的冰狀晶體。因其外形酷似冰,又可燃燒,故稱為“可燃冰”。
這種物質既迷人,又危險。數十年來,科研人員高山勘探、深海鑽井、實驗室合成,一直在努力尋找它、研究它。
為何說它迷人?
孟慶國介紹,可燃冰是一種有望替代傳統能源的“未來能源”。可燃冰的燃燒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相較於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其燃燒過程中不會釋放出粉塵、硫化物等環境污染物,這使得可燃冰被視為“清潔能源”。而且,其儲量巨大。
他說:“可燃冰作為一種低碳能源,對於我國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意義重大。”在全球氣候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可燃冰開採和商用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
那又為何說它危險?
孟慶國說,甲烷是一種強溫室氣體,相同質量的甲烷與二氧化碳相比,它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如果可燃冰中的甲烷大量釋放到大氣中,可能對全球氣候環境造成嚴重后果。如果可燃冰在海中大量分解,可能會引發海底地質災害以及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滅絕。
正是因為迷人又危險,科學家才更需要准確定位它。孟慶國介紹,可燃冰的形成與分布通常需要滿足4個條件:低於10℃的低溫﹔大於50個大氣壓的高壓﹔天然氣供給充足﹔儲集空間大。在自然界中,它往往分布於水深大於300米以上的海底沉積物或寒冷的陸地永久凍土帶中,其中絕大多數可燃冰都來自海洋。
他說,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就在被堵塞的天然氣輸氣管道裡發現過可燃冰。20世紀70年代,國際深海鑽探計劃(DSDP)在美國東部海域實施鑽探過程中,發現冰冷的沉積物岩心“嘶嘶”冒氣泡長達數小時,后來,科學家認定那些氣泡就是天然氣水合物。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珠江口盆地和祁連山凍土區等地均發現了可燃冰。
孟慶國解釋,目前已經探索出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探測方法。最常用的是地震勘探法,以及電法測井法。這兩種物理方式,分別依據聲波信號和電阻率在不同介質中的差異,來鎖定可燃冰。
此外,還有一些地球化學方法。例如,通過分析甲烷濃度是否異常來判斷﹔還可以分析海水中離子濃度的變化。另外,也可通過分析碳、氫等穩定同位素的方法,識別形成可燃冰的氣體來源於何處。
在長期的探尋中,科學家們總結出了一些可燃冰存在的特征。比如,借助一種叫多波束的海洋探測儀器進行探測,如果發現海底某處出現一種類似“氣煙囪”的氣泡羽狀流,即從海底不斷向上噴涌的甲烷氣體,那麼這片海底就可能有可燃冰﹔若能在海底看見菌席、管狀蠕虫、貽貝類等依賴甲烷生存的特殊生物,那麼,該區也很有可能存在可燃冰﹔此外,海底麻坑和泥火山的出現,也是判斷可燃冰存在的一個間接証據。
總的來說,盡管大自然蘊含的這一寶藏非常豐富,但想要安全高效地開發可燃冰,科學家們還是得絞盡腦汁。
孟慶國介紹,自2002年以后,一些國家就開啟了對可燃冰的試驗開採,我國也已經成功進行過兩輪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採,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認為,未來可燃冰應該在確保環境安全的條件下,盡早實現商業開發,以造福人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