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性別鑒定師,一個老板都不敢讓加班的神奇職業

今年初,出了個有趣的新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稱,之前被當作“弟弟”的大熊貓和葉其實是“妹妹”。
大熊貓性別鑒定失誤,熊貓和葉從弟弟變成妹妹有什麼后果?好像也沒什麼惡劣的影響,只是讓大家增加了一點冷知識,了解了“為什麼熊貓性別這麼容易認錯?”
但是對於家禽養殖業來說,如果雞的性別鑒定失誤達到一定規模,則會讓生產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比如,想讓雞生蛋,養了半年發現是公雞。而為了避免這種損失,一種對操作者眼力和手法要求極高的神秘職業——專業辨雞師應運而生,即辨別新生小雞的性別。
為何新生小雞要分公母?
剛出殼的小雞毛茸茸的,擠作一團不停嘰嘰喳喳,非常可愛。但是在家禽生產流程中,它們立刻就得接受一輪嚴厲的篩選,那就是分公母。
在家禽生產流程中,雛雞性別鑒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把它當作一個批次雞群的啟動開關也不為過。這是因為:如果是養殖肉用雞,公雞和母雞吃料、長肉速度不同,需要分開售賣和飼養,不然不方便管理﹔
如果是養殖蛋雞,想要雞蛋當然隻需要飼養母雞,公雞自然會直接被淘汰掉﹔
如果是養殖種雞,因為喂料量和分群標准均不同,需要從育雛、育成期,就將公母分開飼養,非籠養種雞在產蛋期允許公母混養,但仍然會分開喂料。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雛雞鑒定必不可少,但這項工作,卻一點都不好干,甚至曾是困擾家禽業幾個世紀的問題。
直到19世紀20年代,日本獸醫科學家發現可以通過小雞的泄殖腔來判斷其性別,立即改變了全球孵化業,並催生了一個獨特的職業——專業辨雞師。
專業辨雞師,聽說不加班?
專業辨雞師,也叫鑒別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在雛雞孵化后,鑒別出雞的性別。
根據不同的家禽品種,鑒別的方式會有所不同。目前主要的人工視覺鑒別方案分兩種,一種是羽速鑒別,一種是翻肛鑒別。
所謂羽速就是觀察羽毛,雛雞的主翼羽和副主翼羽會因性別不同而顯示出生長速度(即觀察到長短)不同。而翻肛鑒別則需要徒手翻開雛雞泄殖腔觀察特征點,翻肛鑒別適用范圍比羽速鑒別更廣。
雖然鑒別原理一句話就能說明白,但這活可真不好干。鑒別員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工種,培養一名翻肛鑒別員一般至少需要3∼6個月實操時間,才能達到商業生產的效率需求(雛雞每小時鑒別700∼800隻,准確率超過99% )。
銀行櫃員點鈔用的是練功券,而培訓鑒別員則一般使用孵化廠的淘汰雛進行練習,除了識別關鍵點的眼力,翻肛手法同樣重要。如果手法不夠細膩,有可能直接造成雞苗泄殖腔損傷,造成損失。
在中國,多數生產商採用人工鑒別方式。鑒別員對於孵化廠有多重要?一個孵化廠一整天的工作流程,都要圍繞鑒別員的工作效率來開展,因為這是生產車間中唯一一個絕對不能連續工作8小時,累計8小時后也不能加班的工種。
鑒別員用眼過度,鑒別效率會大打折扣,而鑒別准確率減低造成的損失往往是企業無法承擔的。假設養一萬隻蛋雞,而這批雞的鑒別員在出雞當天,加了一小時班,由於疲勞等因素,導致鑒別效率下降了1% 。
這個比例好像看起來隻有一點點,但這意味著養殖場不僅要多淘汰100隻白吃料不下蛋的公雞,還相當於多損失了100隻原本能下蛋的母雞,是不是得不償失了?
辨雞師萬一看走眼,怎麼辦?
辨雞師一天要看好幾千隻雞,難免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有補救措施來兜底了。
在農場飼養過程中,育成中期可以發現鑒別錯誤的雞隻,越早發現,對集群整體的不利影響越少。我們管鑒別錯誤的雞稱為“假公雞”(混入公雞群的母雞)或“假母雞”(混入母雞群的公雞)。
以筆者個人的經驗是抓起來拍一下,公雞的叫聲會更粗,而有經驗的飼養員通常可以通過雞走路的形態、體型看出不合群的那一隻“假雞”。
這種鑒別錯誤的雞,由於連續十幾周吃到不符合生長需求的料,放回它原本性別的雞群也是無法正常生長的,需要直接淘汰掉。
鑒別員會被AI替代嗎?
有可能,但不會很快。
雖然現在已經有高科技企業研發了自動鑒別雛雞性別的機器,該機器翻肛工作效率1200隻/小時,羽速鑒別效率3000隻/小時,但准確率隻有98% ,現階段不如人工(熟練工種可達99.5%准確率)。
不過,機器勝在效率穩定和連續工作時間長。目前已經有部分規模化生產商採用機器替代人工的方案。
除此之外,還有分子水平的鑒定方法如流式細胞儀法、Embrex法、PCR法等,這些方法雖然准確率比人工更高,但成本、操作難度都更高,所需時間也更長,所以無法用於規模化生產。
隨著科技發展,鑒別員這種存在技術壁壘的工種也有面臨被機器替代的風險,所以也是不能高枕無憂。
作者:科普創作者SamKakeru
審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