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雷達“盯住了”大害虫

蕭海川
2024年06月08日07:3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雷達看得見客機、雲團,還能看見空中的飛虫?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團隊說,不僅看得見,還能看得很清楚。

6月初正是黃淮海平原的麥收時節。在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四座雷達基站佇立在田野上。若從空中俯視,其中三台雷達基站組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剩下的一台位於三角形中心附近。在周圍金黃色的小麥、深綠色的牧草映襯下,它們雪白色的雷達罩格外醒目。

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昆虫雷達基站的外形格外醒目。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昆虫雷達基站的外形格外醒目。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相比空管雷達、氣象雷達,這台相控陣昆虫雷達才3米高,的確是‘小個子’。”在中心點的雷達基站裡,為了壓過電機馬達工作的噪聲,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廉鈞不由得提高嗓門告訴記者。

伴著一陣陣嗡嗡聲,記者眼前的相控陣昆虫雷達陣列斜對著天空,正不疾不徐地旋轉,不一會兒就完成“巡天”一圈。在這裡,人眼看不到的電磁波被發射出去,又帶著天上的“消息”回來,隨后被處理成可視化的圖像。

“根據記錄,今天清晨4點至6點,昆虫的雷達回波比較明顯,說明這一時段空中飛虫的數量和密度比較高。”在雷達基站旁的數據方艙,王廉鈞指著屏幕上一段折線圖說。

在東營試驗場站,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廉鈞正在查看雷達監測數據。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在東營試驗場站,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廉鈞正在查看雷達監測數據。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這裡的雷達真能看清空中的飛虫嗎?“是的,長度幾毫米的飛虫,在2公裡半徑內都能被探測到。兩隻飛虫隻要間隔超過20厘米,就可以被分別標注出來。”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多源感知創新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曉來說。

遷飛性害虫,是糧食生產的大敵。農業農村部《一類農作物病虫害名錄(2023年)》點名了10種害虫,多數具有遷飛習性,其中不乏草地貪夜蛾、飛蝗、粘虫等大害虫。“火眼金睛”的雷達,自然為“虫口奪糧”帶來更多底氣。

“昆虫為躲避天敵,多在夜晚進行遷飛。這讓傳統光學追蹤等手段難以及時有效監測虫情變化。雷達具有全天候、全天時探測優勢,能有效監測昆虫遷飛。”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多源感知創新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院副教授李衛東說。

正在運轉的相控陣昆虫雷達陣列。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正在運轉的相控陣昆虫雷達陣列。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記者了解到,此前國內外雖研制了專用的昆虫雷達,但並未能解決雷達觀測遷飛昆虫“看不清”的問題。

位於黃河三角洲的雷達基站,則為精准探測遷飛性害虫做出新貢獻。李衛東表示,通過理論與技術創新,科研團隊在雷達探測原理、方法、體制等方面,形成一套動物遷飛雷達精細探測體系,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實現對遷飛動物個體振翅頻率等生物學參數,及三維軌跡等行為學參數的精細測量,具備對遷飛動物個體種類辨識與軌跡分析能力。

正在調試的縮比高分辨全極化昆虫雷達,隨后將運至外地安裝。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正在調試的縮比高分辨全極化昆虫雷達,隨后將運至外地安裝。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2023年2月,這個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北京理工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在東營試驗場站成功通過驗收。研制的高分辨率多維協同雷達測量儀,已投入遷飛動物日常監測工作。

在東營試驗場站的倉庫裡,記者見到了正在調試的縮比高分辨全極化昆虫雷達。不久后,它就要裝車發往浙江。今年,科研團隊計劃在浙江建設4部昆虫雷達,進行組網試點。未來,他們還將構建面向遷飛昆虫監測預警的大規模昆虫雷達網綜合信息平台體系。

在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昆虫雷達的介紹被放在突出位置。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在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昆虫雷達的介紹被放在突出位置。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攝

“得益於技術積累,縮比雷達成本更低,已在雲南等地布設。”李衛東說,在監測草地貪夜蛾、黃脊竹蝗等重大遷飛害虫入侵中,新款昆虫雷達已發揮重要作用,得到用戶高度評價。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