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范”出彩 農文旅融合
土特產出圈“潮起來”

五月十一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塘北村枇杷標准化種植基地的大棚內,工作人員通過直播的方式向觀眾介紹塘棲枇杷以及枇杷衍生產品。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4月1日,在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梵淨山腳下的貴茶產業園,工人在包裝歐標抹茶。貴茶集團供圖
6月2日,在江西省瑞昌市高標准設施蔬菜示范中心,工人在採摘西紅柿。魏東升攝(人民圖片)
5月6日,在山東省東營市菜鳥網絡廣饒縣快遞集中配送中心,電商在進行直播帶貨,推介農產品。劉雲杰攝(人民圖片)
6月1日,安徽省蕪湖市孫村鎮中分村,錯落有致的民居與田野、道路、青山等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生態畫卷。肖本祥攝(人民圖片)
香甜的紅棗、清香的茶葉……近年來,從種植和加工到農業品牌的設計和推廣,各地土特產或借助電商平台走出大山,或依靠科技力量實現產業升級,或憑借特色文創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通過個人、科技團隊和平台建設的共同發力實現了飛速發展,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土特產,正在出圈“潮起來”,讓鄉村“土”味香飄四海,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丑”蘋果變身“致富果”
每天一大早,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楊柳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秀洪都會和工人一起,趕到山上的果園裡忙碌。眼下,蘋果正值生長期,他們要忙著管理果園,並打理種植的花椒等作物。
鹽源縣海拔2000多米,是蘋果優生帶之一。由於當地蘋果多數都帶有果斑,被稱為“丑”蘋果,但有著獨特的冰糖心,口感香甜。過去,因為地處偏遠,農民們的“丑”蘋果隻能等著收購商上門批量收購,好蘋果賣不出好價錢。
變化發生在2020年,鹽源縣把當地的土特產入駐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以下簡稱“832平台”),“丑”蘋果被擺上了平台貨架,大伙開始學習通過電商賣貨,通過網絡將自家的蘋果賣到全國各地。
“我們隻需坐在家裡,操作電腦和手機,就能將蘋果賣到全國各地。通過平台的推動,這幾年,我們合作社和農業公司的蘋果通過各種渠道銷得很好。”胡秀洪說,到外地參加活動時,他總會帶上蘋果,逢人就送,並自豪地介紹這是來自鹽源的“丑”蘋果。蘋果送完后,他還拿著空箱子在各個景點拍照打卡,留下紀念。
鹽源縣當地的鄉村振興帶頭人還不斷接受“832平台”的多維度培訓,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店鋪精細化運營及品牌建設能力,讓越來越多的土特產走出大山。截至2023年底,鹽源縣在“832平台”累計完成交易額6921.53萬元。
像大涼山鹽源“丑”蘋果一樣,更多土特產正在通過“832平台”的消費幫扶,賣得更遠,賣得更好。據了解,“832平台”是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指導下,由中國供銷集團所屬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的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自2020年1月上線運行以來,平台將脫貧地區帶動能力強、產品質量好、有誠信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全國各地採購商連接起來,暢通農產品線上銷售渠道,幫助832個脫貧縣320多萬農戶鞏固脫貧成果。
“在電商平台的幫助下,我們的臍橙走向了更大的市場。”湖北省秭歸縣橙秭果業合作社理事長龔雪說,“這兩年,通過‘832平台’專業的銷售團隊和良好的品牌口碑,秭歸臍橙的成交量顯著上升,復購率達到了30%以上,有效提升了‘秭歸臍橙’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她所在的合作社入駐“832平台”后,上架優質特色農產品累計100多款,銷售額累計達5000多萬元,每戶年均增收3000余元。
除了像“832平台”這樣的網絡銷售平台幫助外,土特產要順利出山,還需要在種植、採摘、打包、運輸等各環節嚴格把關,其中快遞物流網絡建設是重要一環。
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玉碗水村的果農李代國在田間,望著挂在枝頭的沃柑,心中充滿了豐收的喜悅。曾經令他擔憂過銷路的土特產,如今在中鐵六局建設的永攀物流港的助力下,變成了農民手中的“金飯碗”。
永仁縣依托得天獨厚的光熱、氣候、生態資源,積極打造特色林果品牌,種植面積53.6萬畝。然而,如何將這些優質農產品賣出去,成為當地發展的新挑戰。2023年夏天,一批來自中鐵六局的建設者來到了永仁,用了5個月時間,搭建起了一座連接產地與市場的橋梁——永攀物流港農特產品配送中心。該項目發揮鐵路物流優勢,通過駐地直採直銷,訂單化、規模化生產,打造標准化一件代發平台,構建“種植戶+產地倉+城市倉+交易平台+營銷終端”的果蔬貿易體系,縱向聯通“生產+貿易+加工+流通”的果蔬產業鏈。
永攀物流港的建成,不僅幫助解決了銷售難題,還推動了當地核桃精深加工、芒果精深加工等產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如今,永仁的農產品能通過配送中心暢銷全國,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們不怕種不出好果子,最心疼的就是這麼好的果子,卻沒個好銷路,每年都盼著經銷商早點來。現在有了永攀物流港,幫我們把土特產變成了‘金飯碗’。”李代國感慨地說。
數字化推動品質升級
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賦能,土特產的育種、種植、深加工等過程越來越精細化、科學化、標准化,從而擁有了更高品質和“科技范”。
在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腳下的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距離茶山約20分鐘車程的貴茶產業園內,建有大型抹茶單體精制車間,每年有約4000噸抹茶產品從長278米、寬48米的廠房內產出,並運輸至全球超40個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手中。
在這個規模龐大的抹茶生產車間裡,很多生產環節上,卻看不見大量的工人身影。“除個別流程需借助人工外,近95%的精制環節都由機器完成,隻有后期定制化包裝環節需要借助人工的力量。”貴州貴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方強告訴本報,精制色選、拼配勻堆、滅菌、研磨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數字化操作,既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又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除了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外,茶園基地裡的其他數字化設備也引人注目。
由於茶青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基地配建了實時的茶園綠色防控系統,通過20個紅外夜視數字設備端嚴密監測茶園,將收集到的土壤水分、濕度溫度、病虫害移動頻率、特殊虫害氣味收集等環境參數,形成診斷報告,從而有效進行預警研判。
“從茶園病虫害防治到全流程機械採摘,都嚴把質量關。”蘭方強說,“我們對茶園進行編號、作圖,將平時的農事活動進行記錄,並上傳到電腦,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管控,可以從源頭進行全產業鏈追溯,實現生態保護和綠色防護相結合。”
在抹茶的加工過程中,貴茶集團還和第三方設備廠家共同進行研發,對設備進行不斷的升級改造,研制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碾茶精制生產線,已經申請了13項專利。蘭方強介紹,集團將在接下來繼續加深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對整個產業鏈進行深入的創新與研究,不僅著力提升抹茶品質,更將致力於擴展抹茶深加工產品布局,讓抹茶香氣留得更久,飄得更遠。
科學種植、走品牌化路線,貴州抹茶的走俏表明,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將土特產資源的深層價值更充分地挖掘出來。當下,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和產業特點,各地正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對接,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技術規范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打造綠色優質產品鏈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由於土特產大部分都是鮮活農產品,非常容易腐爛變質。要解決損失率高的問題,就要建立全程無縫冷鏈流通體系,使果蔬採后預冷、商品化處理、貯藏、運輸、配送和零售各個環節始終處於產品所需的適宜低溫環境下,以減少流通損耗、保証質量安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所所長吳茂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說。
以山東威海的無花果為例,其採后腐損率高達30%以上。“生了不好吃,熟了不好運”,讓威海這一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品走不出去。吳茂玉介紹,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研究所在多層級壓差預冷、防霉氣調保鮮、精准溫區蓄冷保溫運輸等技術上實現突破,建立了“標准化採摘—壓差預冷—防結露包裝—冷藏運輸”的無花果商業化冷鏈流通體系。“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將威海高成熟度的無花果銷售至多個地方,流通保質時間也大大延長了。”吳茂玉說。
技術還體現在土特產的全程質量控制上。“同樣的農產品,看著差不多,但品質風味差別很大。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精准畫像,對質量、品牌、特色進行數字化的表征,能夠讓好品質被清晰看見,有利於推動土特產優質優價。”吳茂玉說。
此外,還應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加強鮮活土特產的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比如引入分級分選的商品化處理手段、新型NFC果汁技術、濃縮果汁節能加工技術、果蔬脆片壓差膨化技術、果蔬發酵技術等,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實踐証明,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延長產業鏈,提高競爭力,未來會有更多的土特產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吳茂玉說。
深度拓展新型業態
各種土特產產區,往往也是風光勝地,多地推出與農時季節相適應的特色農旅線路,做足“農業+旅游”的生態觀光文章,由之前傳統的種植、加工逐步向“特色農業+互聯網、文創、旅游”等新型業態深度拓展,走向農文旅融合發展。
近日,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喀什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約,雙方通過“平台+政府”合作模式,進一步帶動喀什市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強化農產品加工鏈條,打造“一盒子喀什”農產品系列組合並宣推喀什文旅。這是該平台助力農產品從單一的銷售走向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的一個創新做法,不僅豐富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為當地產業升級帶來了新機遇。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娟說,“832平台”聯合喀什市人民政府,通過“以需帶產,優化供應鏈,以銷促扶,完善利益鏈”,做好喀什市土特產文章。
為了使產品更具吸引力,自今年4月起,“一盒子喀什”系列組合產品還與喀什市文旅部門攜手合作,通過開展“買盒子送門票”等系列活動,共同探索“商品賣出去、客人迎進來”的農文旅融合推廣模式。
“‘832平台’不僅通過消費幫扶的方式助力鄉村初級農產品銷售,還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綜合應用,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推進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深入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脫貧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孫娟說。目前,“832平台”已先后與吉林汪清、江西鄱陽、安徽臨泉、重慶黔江、新疆喀什等地合作,落地15個“產業幫扶示范縣”項目,銷售額超30億元,幫扶農戶超10萬人,有效帶動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和喀什一樣,近年來,多地土特產走起文創風,大力開拓農文旅融合發展增值空間,推動特色農業產業與鄉村休閑旅游深度融合,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農事、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培育鄉村游、生態游、觀光游、農事體驗游等農文旅融合產業。
上秤、包裝、裝車……在江蘇省宜興市后洪村的水芹交易市場,村民們天天忙著發貨。“這是我們不久前上線的新產品。”拎起一個漂亮的文創禮盒,后洪村黨總支書記沈潔介紹,萬石水芹卡通人物IP“水靈靈”被印在了盒子上,與徐舍西鄉白芹一起,裝進“兩芹相悅”土特產禮盒。獨特的文創形式,吸引了一波購買熱。“為拓展客戶群,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農產品,需要在品牌創新營銷上下功夫,土特產也能走文創風。”沈潔說。
這次的品牌聯盟讓人耳目一新。沈潔說,相比單獨銷售而言,聯盟品牌提高了產品利潤,獲得了市場認可,下階段,萬石水芹還將繼續走好文創路線,與水八仙或更多農產品“聯姻”,打造農創IP,讓土特產的推介更加時尚。
延伸價值鏈,釋放新價值,從水芹種植到水芹文化,這幾日,后洪村正在和相關文化企業洽談合作,拓展研學游市場。借助村內建設的萬石糧倉一號風景道和宜興市豐匯現代農業產業園,去年村內打造了一條以勞動創造、鄉村文化為主的農耕研學路線,一經推出就受到好評。今年,后洪村將牽手第三方,圍繞村特色人文、農田資源等,深度開發農田體驗、水芹花藝等特色課堂,“以水芹為主題,開設吃住行游娛等一站式的研學基地,讓市民沉浸式感受田園之美。”沈潔說,接下來,村裡還打起了閑置大棚的“主意”,要將其改造升級成露營大棚基地,發展餐飲、體驗等業態,讓更多年輕人走進村庄,提升村庄吸引力。
(於海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