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博物館新玩法:在虛擬現實裡解謎在沉浸劇中穿越歷史

陳斯
2024年05月24日07:37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相約博物館玩劇本殺、看演出……文博空間正逐漸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新領地。

如今,數字技術的應用為文旅產業帶來了全新生產力,博物館也通過高科技手段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體驗。解謎“劇本殺”、沉浸式劇目不斷融入博物館活動,並且,隨著VR、AR、AI等數字技術的發展,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永不閉幕”成為現實。

燒腦劇本殺邊解謎邊學習

在博物館裡玩燒腦的解謎劇本殺是什麼體驗?由於劇本殺游戲具有角色扮演、推理探秘、實景搜証等特點,且劇情多包含歷史背景, 這些新穎的游戲方式迅速得到了博物館的青睞。

中國典籍博物館推出的劇本殺《山海社的試煉》,以典物館目前的兩個展覽——《甲骨文的記憶》和《永樂大典》為基礎,以X伯爵想要在展館針對某一文物動手為主線,利用道具信息和手機軟件上得到的信息,綜合推理論証,從凱撒密碼到天干地支,從甲骨文的象形寓意到甲骨文的推理預測,層層遞進,最終破解X伯爵的計劃,勝利完成任務。

游戲過程中,觀眾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並了解文物骨頭上篆刻的甲骨文,學習十二生肖和一些文字的甲骨文書寫,還可以互動體驗甲骨文的佔卜功能、拓印部分百家姓的甲骨文書寫等,學習到相關知識,真正實現寓教於樂。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則在博物館劇本殺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觀覽新方式,推出全國首個商文化主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劇。玩家需要根據NPC給出的提示抽絲剝繭,在千年文物裡找線索,不僅一秒穿越回了商王朝,還能了解到不少關於都城修筑、青銅器鑄造等歷史知識。比如,觀眾化身為夏末商初的時代角色,在NPC演員的引導和帶領下,在博物館展線上搜集故事任務線索,在解謎和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完成角色客串、劇情任務並推動劇情發展。諸侯會盟、桑林祈雨等歷史故事,都城修筑、青銅器鑄造等古代技藝都被巧妙地融合在劇目中。

今年是馬王堆漢墓文物出土50周年,湖南博物院聯合解謎大師,共同推出了實景解謎游戲《馬王堆·符文之謎》,劇本圍繞馬王堆漢墓陳列館中的人事物展開,通過游戲設定,賦予玩家身份和故事背景,配合道具和多媒體設備,讓玩家可以在觀展的同時進行解謎,從而更加深入、全面和直觀地理解馬王堆漢墓各個文物背后更深層次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特別的是,該游戲全程無NPC且在館內進行,既能夠更加專注於解謎過程,也不會錯過觀賞其他文物。

博物館“劇本殺”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游戲,更是一次深度的歷史體驗。參與者在親自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帶入了情感,將歷史學習與輕鬆體驗相融合。文博“劇本殺”的“出圈”,也推動文旅融合、文旅消費又上新台階。

“零距離觀賞”數字技術讓文物“活”起來

文博領域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使文物在當代煥發活力、彰顯價值。AR、VR、AI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永不閉幕”。

博物館虛擬現實的開端其實可以追溯到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數字展廳,通過影像、聲音、燈光等多種感官,以超高清數字互動等多種數字化技術向觀眾再現北宋汴京的社會風情和文化,第一次讓聲畫“活”了起來。

2021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採用數字技術針對青少年觀眾定制了國內首個聯合二次元與密室逃脫的展覽《運河迷蹤》 。此展廳運用多種科技手段設計出運河上的船隻與不同河道場景中的機關和難題﹔虛實結合的唯美場景還原揚州的富裕繁華,讓觀眾或置身喧鬧的街市瓦舍,或乘著“運河”上往來的船隻。

2023年,“數字藏經洞”國內和國際版、“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相繼發布推出,讓海內外人士通過網絡就能觀賞並了解敦煌莫高窟藝術的魅力。今年5月中旬,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就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欣賞了解中國石窟藝術。

其中,“數字藏經洞”是全球首個運用游戲科技打造的“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它運用游戲科技等前沿技術,以4K高清畫質,在數字世界生動再現了敦煌藏經洞及其室藏6萬余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結合中國風現代工筆畫美術場景與游戲化互動機制,讓人們能一鍵“穿越”至千年前,通過沉浸式體驗的方式來領略以敦煌為代表的中華文明。

為了增加觀看的趣味性和生動體驗,項目借鑒游戲的操作模式和互動思維,設置了游戲角色,既有擔任陪伴、講解和對話的角色,也有供體驗者自主選擇生成、操控扮演的角色。為體驗者帶來了一場虛擬的敦煌文化沉浸式體驗。

“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則結合游戲科技等前沿技術能力,綜合應用三維建模技術、 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光照、VR虛擬以現實場景等前沿游戲技術,1:1高精度立體還原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離觀賞壁畫、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細節, 還可以“上升”到窟頂,身臨其境參與壁畫故事情節,感受古時洞窟中曾被照亮的場景。

與此同時,敦煌研究院在優質的流行文化、互聯網社交和娛樂產品中“加載”敦煌元素,敦煌主題的虛擬數字人、游戲皮膚、數字藝術藏品等不斷推出。這些全新的數字媒介產品,正在不斷解鎖敦煌藝術的新潮玩法。

沉浸式戲劇導覽博物館裡玩“穿越”

歌舞演出、古樂演奏、話劇、導覽劇……創新模式的博物館導覽,不再是傳統的“你講我聽”模式,而是以沉浸式戲劇的方式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讓歷史變得鮮活生動。

近日,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重新回歸觀眾視野,該劇把博物館裡的文物展陳通過戲劇表現出來,以“風聲、雨聲、讀書聲——北京宣南士鄉歷史文化展”為基礎,由宣武門石額變化的白胡子神仙“石額公”和進京趕考的晚清舉子“弘生”兩個虛構角色引導觀眾走入各個展廳。

該劇自2023年5月18日首演以來,已有近萬名觀眾感受了宣南文化的魅力。今年,在不斷深挖宣南文化內涵的同時,為豐富劇本創作,還增加了京劇、昆曲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

“長達一小時的沉浸式導覽劇,演員們聲情並茂地演繹,展廳裡,走廊裡,空場中,每一個橋段都銜接得非常恰當。在戊戌變法的部分,觀眾還可以加入表演。”看過演出的楊女士表示,不僅被演員的演出深深打動,參與演出也讓體驗感更強。

北京李大釗故居推出的沉浸式導覽劇《守常先生》,是國內首部紅色博物館沉浸式導覽劇。李大釗故居坐落在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是一座質朴、靜謐的三合院,李大釗先生和家人曾在這裡生活了近四年,也正是在這裡,李大釗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巨大貢獻。該劇結合李大釗和家人在石駙馬后宅三十五號居住生活的史料編排,以李大釗先生簡朴生活作風和對子女在生活點滴之中的教育為主,通過移步換景、實地講解、參與互動的方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穿梭在院內、堂屋等空間,感受李大釗先生在故居的生活。

文物夜晚“亮起來”“博物館奇妙夜”成真

博物館的夜游、夜宿活動熱度不減,除了讓更多人實現“錯峰逛館”,也讓博物館內的珍貴文物在夜晚“亮起來”“活起來”。如國家博物館在暑假每周日延長開放時間至晚9點,故宮舉辦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等。

今年3月,河南安陽推出“大邑商·夜安陽”博物館夜游活動。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博物館等六個場館全部推出夜游項目。讓游客遇見夜安陽,領略三千年大邑商的魅力。

國家自然博物館自2006年首次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以來,已接待觀眾近10萬人次。2023年暑假 ,“夜宿”這一孩子們無比喜愛的項目重回“博物館之夜”活動菜單。參加活動的家庭體驗了國家自然博物館展廳學習、自主探索、4D實景故事體驗、科普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極具趣味性的教育活動,並獲得在恐龍公園中與“恐龍”相伴度過驚險一夜的奇特經歷。

此外,蘇州灣博物館“博物館之夜”、青島啤酒博物館金色奇妙夜等,都讓更多游客在夜晚感受不一樣的城市之美、歷史之韻。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