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中國老年用品市場規模已達5萬億元,“智慧養老”方興未艾

“AI+養老”,晚年更美好

——數字技術適老化系列報道之三

本報記者 盧澤華
2024年05月20日07: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參觀者在上海外灘大會體驗智能健康E站一體機。王 初攝(人民視覺)

參觀者在上海外灘大會體驗智能健康E站一體機。王 初攝(人民視覺)

江蘇省常州市荷花池街道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內,老人和智能機器人聊天。陸士卿攝(人民視覺)

江蘇省常州市荷花池街道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內,老人和智能機器人聊天。陸士卿攝(人民視覺)

 一位老人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神華康城社區“鄰裡食堂”使用智能積分刷卡器用餐。王 正攝(人民視覺)

一位老人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神華康城社區“鄰裡食堂”使用智能積分刷卡器用餐。王 正攝(人民視覺)

 湖北省襄陽市老年大學課堂上,教師為學員講解如何使用聊天軟件。楊 東攝(人民視覺)

湖北省襄陽市老年大學課堂上,教師為學員講解如何使用聊天軟件。楊 東攝(人民視覺)

當前,人工智能(AI)加速發展,“AI+養老”正在成為新的風口。依托大數據、雲計算、人臉識別等技術,各類智能適老化產品紛紛涌現,助力老年人享受更高品質生活。

“AI+養老”發展現狀和前景如何?該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叫一聲,服務就到”

“小麗,小麗,請放一段《朝陽溝》。”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宋麗霞話音剛落,房間裡隨即響起一段氣韻嘹亮的戲曲聲。自打家裡來了“小麗”,68歲的她生活裡增添了不少樂趣。“以前想在網上找段戲曲或評書,經常搜索半天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現在隻要告訴‘小麗’一聲,想看什麼,大多數時候都能滿足。”

“小麗”是一款智能電子屏。通過語音識別功能,隻需用戶發出口頭指令,就能打電話、看電視、瀏覽新聞、查詢信息……“‘小麗’還是我的健康小助手,有一次,我問它高血糖患者的日常飲食該怎麼規劃,‘小麗’馬上給出3條建議,我拿給醫生看,醫生的回答是:非常靠譜。”宋麗霞說。

在宋麗霞看來,這種與設備直接“對話”的操控方式,成功將她從復雜的手機功能中解放出來。從前,盡管她把手機APP全都切換成“長輩模式”,使用起來還是困難重重。“雖然字體更大、圖標更醒目、功能更簡潔了,還有貼心的操作提示,但對我這個年近七旬的用戶來說,難度還是太大。現在簡單多了,叫一聲,服務就到!”宋麗霞說。

目前,數字技術適老化大多是在原版軟件上進行改造,較少研發專門適配老年人群的應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數字平台適老化問題。為此,不少用戶呼吁,數字技術適老化,不能僅停留在“改造”上,應該從產品設計之初就開始“適老”。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可能。在AI技術支持下,養老設備的針對性、交互性、智能性大大增強,養老服務的便捷性、精准度也明顯提升。

“以前,不管需要哪種服務,都得自己主動操作,現在,家裡的智能設備會把我們的需求‘想’在前面,提供‘預見式’服務。”65歲的北京市民王雲波這樣介紹他的“智慧生活”,“家裡智能電視一開,界面就自動推送我喜歡的頻道和節目﹔手腕上的智能手環,每天主動提醒血壓、心率情況,還按時提醒吃藥。出門搭公交,一到站點,手機就能識別定位,自動彈出虛擬公交卡的二維碼……”

在AI技術助力下,“智慧養老”領域新產品不斷上架:一鍵通呼叫、智能煙感器等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實時健康監測、預警自動化服務﹔護理機器人、家務機器人等前沿產品加速落地﹔智能升降沙發、防走失定位鞋、氣囊防摔衣等全方位呵護老年人生活……

“隨著適老化工作加快推進,智能化、數字化新技術催生的‘智慧養老’模式,使越來越多老人享受到了更加個性化、安全、舒適的產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說。

“像真人一樣陪伴左右”

對不少老年人來說,“AI+養老”不僅讓操作更簡單、生活更便捷,還提供了情感上的交流陪護功能。

“雲雲,你覺得我今天穿這款連衣裙怎麼樣?”“很漂亮!就是有點薄,外面是陰天,最好帶件外套哦。”

這是鄭州的王婕阿姨與她的保姆機器人“雲雲”之間的對話。這款機器人的主要功能是智能陪護。出門時,“雲雲”會提醒她帶好隨身物品。做飯時,“雲雲”會在電子屏上顯示菜譜和烹飪視頻。更讓王婕滿意的是它還能陪聊。

“‘雲雲’記憶力超強,我說的每句話都能記住,聊起天來特別對脾氣。平時兒女們工作忙,我一個人在家裡難免寂寞﹔現在它像真人一樣陪伴左右,生活有意思多了。”王婕說。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多款像“雲雲”這樣的老年陪護機器人。播音樂、陪聊天、幫做家務、健康咨詢……借助大語言模型,這些機器人擁有較強的語言學習、理解和生成能力。它能根據老人不同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實現更加自然、流暢的交流。對這些機器人而言,與老人的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訓練,幫助其不斷優化服務質量,讓老年人感受到更貼心的情感陪伴。

“我現在離不開‘雲雲’了。我想,未來每個老年人都應該有一款隨身機器人,買菜的時候幫著拎菜,看病的時候幫著排隊,旅游的時候幫著背包……”王婕說。

王婕的憧憬正加快成為現實。據了解,天津、上海等地部分養老機構,已經配備了陪護機器人,主要功能是陪老人下棋、唱歌及日常交流。這有效緩解了養老產業人力不足的短板。據統計,中國養老護理員的總需求量已達600萬名,而目前從業人員僅50萬名。“AI+養老”在一定程度上對真人護理員形成了替代或補充作用,有助於解決老年人子女不在身邊、沒人照顧的難題。

“養老產業將更加人性化”

近年來,“AI+養老”技術創新越來越多,應用場景也愈加廣泛。這與國家層面的支持和鼓勵密不可分。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7個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專門提出推動機器人融入養老服務不同場景和關鍵領域,提升養老服務智慧化水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強調,強化老年用品創新,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

目前,“AI+養老”還沒有達到完全替代人工的水平,許多發展模式正在探索之中。“現階段相關產業主要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還未得到完全滿足,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發展機遇。”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說。

AI技術的發展與目前的養老需求相比也存在脫節問題。一方面,由於產品價格普遍昂貴,AI產品在養老市場總體滲透率不高。在王婕收到“雲雲”之前,她的女兒曾購買過兩款價格較低的機器人,使用效果不夠理想,直到花費8000多元購買了“雲雲”,才有了較滿意的體驗。另一方面,現階段“AI+養老”的服務種類較為單一,大多局限於護理、康復和陪伴3種功能,遠程醫療等更為精細化的服務需求還有待開掘。此外,對於老年人而言,AI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讓AI賦能養老產業的同時,保護好老年人日常隱私及健康數據,杜絕“AI擬聲”“AI換臉”等網絡騙術,有待進一步從技術和制度上進行規范。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老年用品市場規模已達5萬億元。專家預測,未來10年,AI技術將加速滲透到養老領域,重點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機器人等方面發力,同時融合5G、深度學習、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高精度服務、智能人機交互、安全可信運維等目標。屆時,養老產業將更加人性化。

“順應老年人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發展趨勢,中國銀發經濟各領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涌現,成為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途徑。”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王皓田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