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接種疫苗后,如何避免不良反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護理部張仕承
2022年08月22日08:16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隨著科技的進步,當今社會醫療條件比以往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目前有效抗病毒的藥物仍舊屈指可數,而且效果有限,所以抗病毒藥物只是萬不得已的備選方案。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上醫治未病”的說法,有效預防疾病才是最高級的治愈手段。當我們面對病毒所致疾病手足無措的時候,治未病的“病毒克星”——疫苗應運而生。

疫苗是什麼,它又是如何抵抗病毒的呢?

疫苗的本質就是通過將修飾改造過的病毒類物質注入體內,在確保不致病的情況下,模擬病毒對我們人體的入侵,從而誘發我們身體產生對這種病毒的有效武器——抗體。

比如,我們機體之所以能從病毒性感冒中痊愈,主要靠的是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滅,其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抗體。

有了抗體的保護,當真正的病毒入侵人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能像久經沙場的老兵一樣,將入侵的病毒迅速扼殺,將疾病阻擋在免疫系統的門外。

注射了疫苗就一定能預防病毒入侵麼?

注射了疫苗也不一定能抵御病毒入侵。因為病毒是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的,其結構非常簡單,同時也決定了其具有高度變異的特性。

難道疫苗隻有好處沒有壞處麼?

通常情況下,獲准上市的疫苗,都是經過實驗人員無數個日夜的研究、重復實驗,將損害降至最低,達到醫學水平上的安全之后才會面向社會人群進行接種。

但是說到底疫苗就我們人體而言,還是屬於異源性的“入侵者”。人體對於異源性的物質自然會有反應,只是因為個體免疫系統的差異,對其反應程度不同罷了,因而有的人接種疫苗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為了避免疫苗可能誘發的不良反應我們該怎麼做呢?

1、接種前:

首先,明確身體條件,是否有過敏史、用藥史、基礎疾病、發熱、妊娠、備孕、哺乳等。有的話要及時詢問醫生,看是否符合接種條件。

其次,了解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反應,做好心理准備。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接種部位的紅、腫、熱、痛,全身性的心跳加快和呼吸、消化系統症狀。

2、接種時:

配合確認接種疫苗的名稱、劑量、接種方式,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操作。如有接種過程中的不適,如暈針應及時反應。

3、接種后:

聽從接種人員指示,按壓出血部位以止血。配合在接種處留觀,至少30分鐘。若發現異常應立刻反饋給接種人員,以避免接種后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

接種疫苗24小時內通常不建議洗澡或進行劇烈運動,以避免接種處沾水或者汗液導致局部感染。飲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寒涼、易過敏的食物。

如果疫苗需要多次接種,則應在接種完成后詢問並預約下次接種時間,按時進行接種。如果接種后出現了輕微不良症狀,建議密切觀察,不用過度驚慌,如果不良症狀持續或存在加重現象,要及時就醫。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主任護師沈碧玉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