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兒積滯不吃飯怎麼辦?三種治療方法要了解

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  彭涵
2022年07月06日08:2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積滯是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或疼痛,噯氣酸腐、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結為主的病証。相當於西醫學的小兒胃腸消化不良。小兒各個階段均可發病,但以嬰幼兒最為多見。稟賦不足,脾胃素虛,人工喂養及病后失調者更易患病。

為什麼孩子會積食?

主要病因為喂養不當、乳食不節,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或脾胃虛弱,腐熟運化不及,乳食停滯不化。病位在脾胃,病機為乳食停聚不消,積而不化,氣滯不行。

具體有哪些表現?

主症:不思飲食,胃脘脹滿或疼痛,嘔吐酸餿乳食,大便酸臭,或溏薄或秘結。

1、乳食內積:腹痛脹滿拒按,煩躁多啼,夜臥不安,小便短黃如米泔,低熱,手足心熱,舌紅,苔白厚或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2、脾胃虛弱:面色萎黃,形體較瘦,困倦乏力,夜臥不安,腹滿喜按,大便溏薄,夾有乳食殘渣,唇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滑。

本病可單獨出現,亦可兼夾出現於其他疾病如感冒、肺炎、泄瀉等病。本病預后良好,少數患兒可因積滯日久,遷延失治,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營養及生長發育障礙,轉化為疳症。

如何治療小孩積食?

針灸

本病治療以消食化積,理氣行滯為基本原則。除內服藥外,針灸等療法也常運用。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以胃、大腸的募穴、下合穴為主。

主穴:中脘、天樞、足三裡、上巨虛

配穴:乳食內積配梁門、內庭﹔脾胃虛弱配脾俞、胃俞。嘔吐配內關。

方義:本病為胃腸運化失常,故取胃之募穴中脘、大腸之募俞天樞,以疏通脘腹部氣機,為局部選穴﹔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足三裡與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相配,屬於遠端選穴,可調理胃腸。

操作:每次取3-5穴,中等刺激,不留針,乳食內積(實証)用瀉法為主,輔以補法。脾胃虛弱(虛証)用補法為主,輔以瀉法。

耳針

耳穴取胃、大腸、神門、交感、脾。每次選3-4 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左右交替,每日按壓3-4次。

點刺

取穴四縫,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或採血針在穴位上快速點刺,擠壓出黃白色黏液或血少許,每周2次,為1療程。用於乳食內積証。

怎樣預防和調護?

1、調節飲食,合理喂養,乳食宜定時定量、富含營養、易於消化,忌暴飲暴食、過食肥甘炙煿、生冷瓜果等。

2、根據嬰兒生長發育需要,按照月齡添加輔食的品種與數量,增進小兒脾胃功能。

3、積滯患兒應暫時控制乳食,給予藥物調理,積滯消除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4、飲食、起居要有規律,飲食上要營養均衡,起居上保証睡眠充足、多晒太陽。

本文由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科教授常小榮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