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完水就想上廁所?6類因素影響排尿間隔時間
為了維持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我們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經過新陳代謝和分解后,最終形成排尿行為。但是在生活中,有些人一喝完水就想上廁所,有些人則喝完水后很長時間都沒有尿意,這是怎麼回事?又到底哪種現象更健康呢?
喝完水后間隔多久上廁所比較合適?
水變成尿液,一般需要30~45分鐘,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再加上尿液的形成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喝水后排尿的頻率和時間也不一樣。不論是喝水后就想小便,或者半天不去廁所的人,都可能屬於正常現象。一般來說有以下6類因素會影響排尿的間隔時間:
膀胱容量
膀胱是儲存尿液生成尿液的重要器官,正常情況下人的膀胱容量為300~500毫升,但也有些人可能隻有200毫升左右。膀胱體積小的人尿液儲存量少,稍微有尿液產生就會刺激膀胱產生排尿的信號。
括約肌功能
括約肌用於控制膀胱的鬆弛功能。當括約肌鬆弛時,膀胱的儲存能力就會較差,因此無法儲存過多的尿液,導致排小便的次數增加﹔而當括約肌緊繃時,膀胱具有較大的儲存容量,飲水之后代謝時間較長,因此,上廁所次數減少。
喝水習慣
有些人平時不習慣主動喝水,非要等到特別渴了才會去喝,時間久了膀胱也會適應缺水的環境。一旦有水分流入,膀胱突然受到刺激,就會產生尿意。
排尿習慣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學習的原因,有長期憋尿的壞習慣,但這會使膀胱內壁的敏感性降低。而一旦膀胱敏感性降低,即便膀胱中已經有充盈的尿液,也不會產生很強的排尿感。不過要提醒大家:憋尿不是啥好習慣,要趁早改掉。
出汗量
天熱時出汗多,體內的水會更多地以汗液的形式被排出體外。因此,夏天喝水多卻排尿少,也是種正常現象。而當氣溫降下來,或者你總是待在空調房裡,汗液蒸發少了,大部分水分排泄的工作交給了腎臟,尿液就相對比較多了。
壓力情緒
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和壓力,從而促進尿液的產生排出。精神壓力過大的人排尿次數增多,夜尿頻繁,平時一定要學會疏導情緒,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及時分散注意力。
排尿習慣的改變警惕是疾病到來的信號
相較於排尿時間的間隔,我們真正要關注的,其實是排尿習慣的突然改變,像突然排尿次數增多或減少﹔夜尿頻繁﹔又或者是存在尿急、尿痛等問題,這有可能是疾病到來的信號。
腎功能受損
腎臟是水分的主要代謝器官,而尿液的形成需要經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等過程,因而腎功能受損最明顯的症狀是排尿習慣的改變,可出現夜尿增多、尿不盡、泡沫尿等情況。
泌尿系統問題
如果存在泌尿系統的感染、膀胱過度活動症或者泌尿系統相關的刺激性病變(尿道炎、尿道結石、膀胱結石等),都可能會造成排尿頻次、排尿量增加等改變。而與此同時,還可能會伴隨排尿疼痛、尿色異常、腰痛等現象。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尿液相關的化驗檢查,並做泌尿系統的B超等檢查進一步評估,排除病變可能。
糖尿病
血糖水平過高,血液中的滲透壓也會發生變化,人會時不時地感覺到口干,就會不斷地補水,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尿量都會增加,且可伴有吃得多、體重下降的情況。若是本身血糖偏高,還經常性夜尿增多,就要多想一步是不是已經發展成糖尿病了。
男性前列腺問題
男性特有的前列腺有控制排尿、運輸精液、分泌前列腺液等功能。當前列腺受到感染時,會導致前列腺充血、水腫,造成膀胱出口的部位有明顯的刺激,從而可導致尿頻、尿急、尿不盡、尿痛的現象﹔當前列腺功能退化,導致前列腺增生時,除了會引起排尿不暢、排尿困難之外,還會因每次排尿不充分,導致膀胱有效容量減少而出現尿頻。
女性子宮肌瘤
當子宮肌瘤體積較大,直徑超過5cm,或者是個數較多時,會壓迫到膀胱,導致膀胱容量縮小,從而引起尿頻。另外,肌瘤若是壓迫到輸尿管,可引起排尿困難、腰痛等,甚至會出現腎積水﹔若是壓迫到直腸,會導致便秘﹔若是壓迫到盆腔組織及神經,可引起下腹墜痛或腰酸背痛等症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