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會導致糖尿病?此“糖”非彼“糖”

說起糖尿病,很多人認為是吃糖引起的,畢竟這個病名字中就帶“糖”,得了病也不能多吃糖。實際上,這個說法不正確。糖尿病不是單純的因為糖吃多了,平時少吃糖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
此“糖”非彼“糖”,吃糖的“糖”≠糖尿病的“糖”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一種代謝性疾病,這裡的“糖”指的是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糖中糖是同一種成分﹔而我們說的吃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糖,一般是蔗糖,如白砂糖、綿白糖、紅糖、冰糖等。廣義“糖”說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葡萄糖、果糖)、雙糖(蔗糖、乳糖等)和多糖(澱粉、糖原、纖維素等),他們最終都是以單糖的形式被人體吸收,也會影響到血糖。單糖是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類,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水解時產生20個以上單糖分子的糖類,包含同多糖和雜多糖。同多糖水解時隻產生一種單糖或單糖衍生物,如澱粉、糖原、纖維素等,雜多糖水解時產生一種以上的單糖或單糖衍生物,如果膠物質、半纖維素、肽聚糖等。
吃糖並非是糖尿病的“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細胞功能障礙導致胰島素分泌下降,或者身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或者兩者兼備,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儲存。健康人的胰島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會被分解,血糖並不會升高,更不會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而胰島功能受到破壞的患者,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升高。
實際上,糖尿病發病主要是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生活方式中飲食部分“貢獻”比重較大,其中營養過剩會加重胰島素代謝的負擔,而其導致的超重肥胖又容易引起胰島素抵抗,容易導致糖尿病。所有引起營養過剩的因素,不僅有糖或者是含糖高的主食類,還有那些為我們犧牲的豬牛羊雞鴨魚蝦們,讓我們心情愉悅的糕點甜品們,帶來涼爽的飲料冰淇淋們,隻要長期超過身體需求食用,都會影響糖尿病的發生。
吃糖被認為會導致糖尿病,和糖消化吸收的特點有關,因為單糖吃下去直接被吸收入血引起血糖升高,雙糖分解一步也會被直接吸收,所以給大家留下印象——“吃糖會得糖尿病”,甚至延伸到吃主食上。因為我們日常飲食中能量的一半來自碳水化物,進入人體后以單糖的形式吸收入血,較蛋白質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變化,如果這些糖類食物過量,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飲料糕點小零食攝入過量時,導致營養過剩,容易引起胰島素的作用異常,則確實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糖類”不可棄
糖類物質容易引起血糖波動,不吃或少吃行不行?有的人根據“吃完糖容易轉變為血糖”的理解,不征求醫生意見,直接開始了低碳飲食,極端的直接使用生酮飲食,真真是傷不起。
糖是人體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重要基礎營養要素,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是肌肉和大腦組織細胞活動的主要能源,也是人體最主要、最經濟和最快速的能源物質。如果人體沒有充足糖類供應,可能出現血糖降低,如果長期攝入糖類不足,人體會動用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和脂肪供能,可能因此導致消瘦和飢餓性酮症。嚴重低血糖可能導致昏迷、腦功能不可逆的損傷。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長期不吃碳水化合物,會出現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嚴重者會昏迷並危及生命[2]。
理性選糖,享受甜蜜
糖的甜味常給我們帶來很強的愉悅感,隻要合理選擇,兼顧開心和健康。
1.合理攝入糖,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學會看食物營養標簽,將所有食物中的糖疊加起來不超量。
2.多選擇一些含天然糖的食物,如含糖少,升血糖慢的水果,還含有豐富微量營養素和膳食纖維,飽腹感滿滿減少對糖的渴望。
3.避免不了誘惑時,盡量選擇低糖、小包裝食品,減少吃進去的糖。現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餅干、汽水、巧克力,有的還推出了小包裝的產品。也可以選擇與朋友一起分享。
健康生活,科學預防糖尿病
我國近一半的成年人遭受血糖的困擾,發病人數呈上升且年輕化趨勢,當前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2.8%,糖尿病前期人群也高達35.2%[1]。每個人是自己的健康責任人,從今天起提高科學飲食意識,盡快行動起來。
1.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選擇低脂肪、低甜、低鹽、高纖維素飲食,少吃垃圾食品﹔
2.增加日常活動量,每周保持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
3.定期測量體重,將體重維持在正常水平,超重肥胖者進行科學減重﹔
4.吸煙的人群最好是戒煙,喜歡喝酒的人也要控制飲酒量﹔
5.保持心情舒暢,如果身體出現不適,應該及時就醫
專家: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 張田
參考文獻:
1、Li Y,Teng D,Shi X,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MJ,2020,369(4): m997.
2、葛可佑.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601-60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