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晝伏夜出、熱度過高立馬停播:“幽靈式”直播售假泛濫

2025年10月17日08:1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價2萬多的奢侈品包包,直播間隻賣480元﹔標價近5萬元的名表,直接“砍”到650元﹔上千元的潮牌球鞋,不到200元就能拿下……在電商和短視頻平台上,一些商戶僅在深夜凌晨開播,主播高喊“代工廠直供”“海外渠道貨”,時不時用手遮擋標識,價格更是“打到骨折”。白天,這些店鋪又變成了正常網店。

所謂的“打骨折”商品究竟是真是假?“幽靈式”售假商家如何逃避監管?如何讓“幽靈式”直播售假無處遁形?本報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既無商品也看不清主播”

凌晨1點,在“MEXG三老板小小號”直播間內,LED大屏上赫然寫著幾行字:“最近嚴查,不要打字,自助下單。”主播神秘地藏身於LED屏幕的逆光中,看不清面容。他推銷著號稱和正版球鞋一模一樣的“高貨”。直播間裡,一雙原價千元以上的運動鞋,隻需要百元就能買到。

售假行為在直播間裡大肆進行。

例如,在“莆田工廠店”直播間除了LED屏幕,既見不著商品實物也不見主播本人,而在購買頁面中,商品圖片缺失了關鍵商標,商品名稱採用了“時尚透氣跑鞋”等籠統稱呼,顧客無從獲知詳細的商品信息。

該商家解釋:“鏈接圖片僅作參考,都是為了通過審核的。我沒有正版的授權,我給您展示兩件,我就會被關小黑屋了。”

此外,部分商家還會將消費者引流至其他平台。在“廣州機械站西檔口批發”直播間,主播不斷地拆盒、開盒、展示名表,每隻名表僅在鏡頭前出現10秒左右,但頁面的右下角根本沒有“購物車”鏈接。觀眾需先花費一元點亮燈牌、加入粉絲群,最終由客服引導至微信小程序內詢價下單,還支持“貨到付款”,流程異常隱蔽。

記者還發現,不少售假直播間選擇在深夜至凌晨時段開播。例如,“香港渠道買手店”直播出售某奢侈品牌男裝的代工廠產品,通常在晚上9時至凌晨3時不定時開播。同類型的賬號“文叔潮牌-小肖”直播時段則時而在0時,時而在早晨6時開播,機動性極大。這類“晝伏夜出”的直播策略,大幅增加了監管難度。

多種手段掃清售假痕跡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晝伏夜出”外,售假商家通過切換賬號“馬甲”、研究平台規則、利用消費者心理等多種手段,掃清售假痕跡,企圖逃避監管。

——切換馬甲“打游擊”。不少售假商家會頻繁更換直播號,以“打一槍換一地”的游擊方式規避監管。例如“包包控37”直播間中,主播特別置頂了一條老顧客的評論:“老是換賬號播,想回購都找不到,找了客服問的。”主播回復:“我們在平台上已經一年多了,我們一共有四五十個號,名字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和我們客服小姐姐聯系哦。”

一位曾辦理此類案件的上海民警向記者透露,部分商家還會使用“數字+字母”隨機組合作為商品編號,替代原有名稱。直播間內,主播僅通過口述引導消費者下單,銷售鏈接中既不附商品照片,也不標注對應名稱。如此一來,即便店鋪遭封禁,消費者的下單頁面也不會留下可作為售假痕跡的電子証據。

——熱度過高立馬停播。與常規直播間追求流量相反,售假直播間極力避免熱度攀升,以防觸發平台人工審核。

記者在“言蹊賣包包”直播間看見,當涌入近千人圍觀時,主播緊急要求中控為同一產品准備多個鏈接:“因為人多了,容易觸發人工審核。多准備幾個,鏈接被下架還能續上。”

另一直播間“東莞仔渠道貨16”的主播則一直關注著類目排名榜單,發現實時人氣排名升至第17位便立即下播,稱“名次靠前必須停播”。“鉑馨樂奢”則直接禁止觀眾分享直播間鏈接,徹底切斷流量擴散途徑。

——退貨“爽快”以避免投訴。不少售假直播間普遍提供七天無理由退貨、運費險、極速退款等服務,部分甚至支持貨到付款。此類商家往往極力避免消費者舉報,從而降低被封號、追責的概率。

在“包你滿意呀9號”直播間,主播賣力推銷著某大牌箱包的“海外渠道貨”。主播全程用手遮擋商標,商品均蒙防塵布,直播間牆上貼著“能過檢,裡外全對”字樣。但記者下單后發現,商品隨附的所謂海關稅單、POS簽購單等交易明細均為空白,需消費者自行填寫,真實性無從保障。記者向商家反饋后,立即得到了退貨退款的售后服務。

呼吁加強監管協同執法

專家表示,針對當前直播間深夜售假現象泛濫的問題,需要平台加強監管、有關部門協同應對,還需要消費者保持理性自覺。

——織密深夜監管網絡。北京嘉濰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表示,平台對直播間內容具備一定的管理義務,且管理義務是全天候的。在深夜時段,平台應對直播內容進一步加強巡查抽查,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對無品牌商品頁面、無交易聊天記錄、“晝伏夜出”等深夜售假行為識別,接到舉報后及時處理。

——加強執法行刑銜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當前雖已具備多部門聯動的法律與機制基礎,但執行中仍存在分段監管、被動應對等問題,缺乏主動協同。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新興的智能技術,打造24小時全天候、360度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無縫對接的執法和行刑銜接機制,實現跨市場、跨地域、跨部門、跨產業的聯動。

——提升消費者鑒別能力。當面對眼花繚亂的低價假貨誘惑時,消費者也應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建議消費者應優先選擇正規平台和商家,警惕夸大宣傳。若不慎購買假貨,維權時注意固定証據,除保存直播畫面、聊天記錄、支付憑証等信息外,還須通過防偽查詢、廠家鑒定或第三方機構檢測等方式獲取鑒定報告。(記者 陳瀟雨 蘭天鳴)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