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中醫這樣應對秋乏(中醫養生)

許 雲
2025年10月17日07: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入秋后,人體容易出現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則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則口干、咽干,因為人體在夏季損耗的陰津未恢復,陰津陽氣皆不足,故易出現疲乏。該如何緩解秋乏?

  飲食調理。氣虛型秋乏表現為乏力、氣短、出虛汗、越困越睡不著覺,推薦食用黃芪、黃精、西洋參以及山藥等補氣食物。痰濕型秋乏表現為皮膚偏油膩、腹型肥胖、大便不清爽、下午困倦,推薦食用枇杷、蘿卜、陳皮、茯苓等健脾化濕的食材或者藥材。

  睡“子午覺”。在11點到13點之間,可以小憩15—20分鐘,可以起到緩解大腦疲勞、改善秋乏作用。

  成人可以按摩太淵穴和神門穴。太淵穴位於手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用一隻手的食指和拇指在這兩個穴位上輕輕地按揉,感覺到手腕有酸麻脹痛,按揉3—5分鐘之后再換對側手。

  3個小方法可以緩解孩子秋乏:耳為宗脈之所聚,用手指輕輕揉搓孩子的耳根﹔用食指放在耳尖下三角窩的位置進行點按,超過10次即可﹔先用拇指和食指按揉耳垂10次以上,再向下提拉耳垂,達到耳垂發熱為止。不推薦孩子飲用更多功能性的提神飲料,因為這些飲料大部分都含有咖啡因,大量服用咖啡因,可能會導致孩子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還容易影響孩子神經和骨骼發育。

  (作者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19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