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這個“五一”,他們把“科學”玩出花了!

2025年05月06日16:50 | 來源:中國科協之聲
小字號

2025年“五一”假期

全國科技館

以“為創新創造鼓與呼”為主題

推出系列科普盛宴

通過沉浸式展覽、互動實驗

創客工坊等形式

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

助力科技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生活

展現我國科技創新活力

據初步估計

全國科技館

累計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

科技強國理念

在寓教於樂中深入人心

中國科技館

“五一”假期,中國科技館推出“勞動創造未來,科技點亮生活”主題系列科普活動,從傳統技藝到前沿科技,從動手實踐到思想啟迪,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之旅。活動包含科學實驗秀和“華夏科技學堂”傳統技藝體驗,以及“禮贊科學家”主題活動等。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持續進行,展映14個國家50部科學影片。“AI星球奇遇記”人工智能科技體驗展火熱展出,觀眾排起長長隊伍。線上特色科普節目《科學方法特訓營創想說》解鎖想法照進現實的通關密碼,《北辰對話》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青春放飛”以“訪談+探展”的全新形式,深入青年群體,展示當代年輕人對於創新、對於科技、對於未來的積極態度。

“五一”假期,中國科技館人頭攢動,“AI星球奇遇記”人工智能科技體驗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中國科技館供圖)

“五一”假期,中國科技館人頭攢動,“AI星球奇遇記”人工智能科技體驗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中國科技館供圖)

北京科學中心

北京科學中心推出多項特色活動,以創新的互動體驗吸引觀眾深度參與。北科學堂——“探險家體驗營”以野外生存為情境,通過五天沉浸式科學探索,引導青少年在問題解決中培養創新思維,鍛煉跨學科實踐能力。五天的活動中,50名青少年化身“探險家”,在五大生存任務中突破思維邊界:在火源探索中,感悟人類與自然能量對話的智慧﹔在水源淨化中,體會工程倫理與生態責任的統一﹔在庇護所搭建中,領悟結構美學與功能需求的平衡﹔在食物獲取中,思考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聯﹔在方位探索中,完成從知識應用到創新決策的學習體驗。每個環節都以開放式問題為起點,鼓勵動手實驗、試錯迭代與團隊協作,真正實現“知識應用-思維突破-價值內化”的進階。科學童萌是北京科學中心首個專為低齡兒童打造的科學教育項目。“五一”期間,主要開展了“探秘生命的密碼”和“橋梁創想實驗室”兩個主題活動,吸引眾多小朋友參加。

北京科學中心探險家體驗營--火源探索。(北京科學中心供圖)

北京科學中心探險家體驗營--火源探索。(北京科學中心供圖)

天津科技館

天津科技館開展了別出心裁的科普活動,為公眾帶來了豐富的科技體驗。開展機器人小舞台、高壓放電等80場演示項目,放映天文科普影片30場,每場演示吸引超百人觀看。微講堂與科學秀活動精彩紛呈,開展“梵天之塔”“奇趣沉浮世界”等不同主題的微講堂及科學表演10場,其中推出浮力、光的色彩2個新主題的微講堂活動,和“空氣嘭嘭嘭”“氣流渦旋魔法秀”2個新的科學表演秀,約1000名觀眾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特色研學活動亮點突出。以“‘五一’研學奇遇記哪吒帶你‘慧’科學”為主題的5期科技探索一日營,融合“哪吒”元素與科學知識,積極聯動高校、科普教育專家,解鎖無人機操控等技能。

天津科技館科技輔導員為公眾表演氣流渦旋魔法秀現場。(天津科技館供圖)

天津科技館科技輔導員為公眾表演氣流渦旋魔法秀現場。(天津科技館供圖)

山西省科技館

山西省科技館以“勞動創造文明”為主題,策劃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探索之旅。從刀耕火種的農耕智慧、工業時代的機械賦能,到現代航天的星辰征途,再到Al時代的人工智能,用趣味互動和硬核科普,解鎖勞動如何推動人類文明步步向前。活動現場亮點紛呈,人形機器人表演成為焦點,中國首款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亮相科技館。這款機器人功能強大,曾在深圳乒乓球亞洲杯開幕式、北京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比賽等重要場合嶄露頭角。此次在科技館的表演,讓觀眾近距離領略人機協作的奇妙,感受未來勞動的無限可能。科技競技場的折“滯空紙飛機”比賽和三浦折疊體驗,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的熱情﹔在兒童科學樂園,定時推出的手偶劇表演《沉睡的香蕉》,為親子家庭帶來歡樂科普體驗。

山西省科技館人形機器人表演成為焦點,觀眾與機器人親密互動。(山西省科技館供圖)

山西省科技館人形機器人表演成為焦點,觀眾與機器人親密互動。(山西省科技館供圖)

內蒙古科技館

內蒙古科技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緊圍繞自治區“五大任務”,打出了一套以展廳教育活動、親子科學課、觀影學科學、科學表演、專題展覽、講解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普“組合拳”,以科技之名,禮贊勞動之美,精心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豐富多彩的“科學文化之旅”。以大廳和常設展廳為主陣地,持續營造濃厚節日氛圍,每天開展15場展廳教育活動。結合“酸雨的形成”“稀土資源”“煤的結構與利用”等特色展項,讓展品成為“會呼吸的知識載體”,深度挖掘其背后的科學內涵,全方位帶領觀眾了解生態安全、能源開發、農牧業發展、向北開放和邊疆穩定的重要性。

科技輔導員與學生一起探索“望遠鏡裡的草原星空”。(內蒙古科技館供圖)

科技輔導員與學生一起探索“望遠鏡裡的草原星空”。(內蒙古科技館供圖)

遼寧省科技館

遼寧省科技館以“十載風華逐光向新 耕耘啟智科耀未來”為主題,結合開館十周年契機,推出百余場教育活動,累計接待觀眾19.02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量4.97萬人次,沈陽市外觀眾佔比91.39%,充分彰顯現代科技館體系的創新活力與社會影響力。活動以“創新、互動、融合”為核心,打造“空天探索”研學營、全民聯合教育、“沖浪紙飛機”親子賽、國家安全主題展覽四大亮點。以“特效影院矩陣”為核心,融合“科普公益+院線放映”模式,依托“全國最大IMAX銀幕”吸引全國游客專程打卡,放映影片139場次,惠及1.97萬余人次﹔全新科普劇《禮煜中國》及展廳特別講解等活動,進一步豐富科普載體。系列活動累計吸引15829人次直接參與,覆蓋全年齡段群體,以科技賦能教育,書寫科技惠民新篇章。

“五一”假期遼寧省科技館人氣爆棚,觀眾齊聚科技館感受科學魅力。(遼寧省科技館供圖)

“五一”假期遼寧省科技館人氣爆棚,觀眾齊聚科技館感受科學魅力。(遼寧省科技館供圖)

吉林省科技館

吉林省科技館以“科技拾光 強國鑄夢”主題活動引發觀眾熱潮,聚焦袁隆平、南仁東等科學家的卓越科技成果,帶領公眾感受科學精神的力量。特別策劃“氣壓奇趣大作戰”“動物界的潛規則”“萬物皆‘聲’器”等特色科普表演,科技輔導員以生動的表演形式拆解深奧理論,實現科學原理從晦澀到鮮活的認知躍遷。在動手實踐課堂,科技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機械甲虫學習齒輪結構,組裝橡皮筋動力小車探索力學原理,制作艾草錘體驗傳統養生。學生們在手工制作中深化科學認知,提升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開展“觀星問天 共織星河之夢”2025國際天文館日活動,探索宇宙的奧秘。

“動手實踐課堂”制作艾葉養生錘。(吉林省科技館供圖)

“動手實踐課堂”制作艾葉養生錘。(吉林省科技館供圖)

江蘇科技館

江蘇科技館圍繞“為創新創造鼓與呼”為主題,為公眾“燴制”了展品趣味連連看、古詩詞裡的創新密碼、自然魔法師、科學表演等一系列的“科普大餐”。6000多名家長和孩子們在江蘇館裡共度“科學好時光”。其中,“古詩詞裡的創新密碼”系列,將觀眾們熟悉的王安石《梅花》、李白《望廬山瀑布》、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等詩詞,從科學角度解讀微粒的無規則運動、分子擴散、布朗運動等分子運動知識,在架起文學與科學的橋梁同時,挖掘古詩詞的科學基因,樹立“傳統即未來”的創新使命感﹔以白居易《暮江吟》、李賀《七夕》等詩詞中的月相,引導孩子們思考和甄別文學意境中的科學准確性,並帶領孩子們開展“我的月球家園設計”討論。

《奇妙的虫虫世界》親子活動以自然為舞台,通過認識昆虫到觀察昆虫的生存智慧,激發仿生學靈感。(江蘇科技館供圖)

《奇妙的虫虫世界》親子活動以自然為舞台,通過認識昆虫到觀察昆虫的生存智慧,激發仿生學靈感。(江蘇科技館供圖)

浙江省科技館

浙江省科技館以“新質生產力”為主題,推出“玩轉科學樂享‘五一’”系列科普活動,融合前沿科技與沉浸體驗,帶領觀眾感受科技驅動未來的無限可能。全新升級X-space展區,五大主題展項讓尖端科技躍然眼前,觀眾可親手操控設備,見証AI如何重塑生產場景,在趣味互動中解碼“新質生產力”的智慧內核,科學與藝術展廳中庭,三隻仿生機器狗踏鼓點騰躍舞獅,傳統民俗邂逅智能科技,掀起陣陣喝彩﹔科學表演妙趣橫生學知識,科普輔導員化身“科學魔法師”,將深奧原理化為生動故事,在二樓科學表演台每日輪番展示,《無形力量大挑戰》《魔力轉圈圈》等五大主題實驗秀、《我和太空有個約會》《門捷列夫的一天》等四大主題精講路線,為觀眾編織科學奇幻世界。

浙江省科技館“五一”活動現場。(浙江省科技館供圖)

浙江省科技館“五一”活動現場。(浙江省科技館供圖)

安徽省科技館

安徽省科技館圍繞“巧手啟航,勞動筑夢”主題,推出科技館裡的思政課《放飛創意,樂構藍天》《禾下乘涼夢》《新時代的追光者》、深度探展《地球是石頭嗎?》《變廢為寶》《離心力的奧秘》、奇趣探索科學秀《夜光之謎》《強強對決》《探秘水壓》等超百場展教活動,累計接待觀眾近5萬人次。科技館裡的思政課《放飛創意,樂構藍天》中,親子家庭共同拆解機翼弧度、尾翼平衡中的科學奧秘。家長化身“最佳搭檔”,與孩子一起挑戰飛機拼搭限時任務,培養耐心、專注力與空間思維。“萌獸大熊貓”臨展,游客親身感知大熊貓的演化歷程、生態習性、保護措施及文化意義,體驗其從遠古孑遺物種到現代“國寶”的生存智慧,成為親子家庭熱門打卡點,單日客流量超5000人。

安徽省科技館“數字探夢”展廳中游客共同體驗增強現實技術。(安徽省科技館供圖)

安徽省科技館“數字探夢”展廳中游客共同體驗增強現實技術。(安徽省科技館供圖)

福建省科技館

福建省科技館解鎖非遺與科技的奇妙碰撞。“五一”期間,福建省科技館推出“科技傳承 智趣未來”主題系列活動,為公眾打造了一場融合非遺技藝與前沿科技的跨界盛宴。非遺板塊設有“福船悟藝”“廊橋筑夢”“木偶奇緣”“竹人對戰”“童心‘秤’夏”等五大工坊,通過制作水密隔艙小船、探索榫卯廊橋結構、體驗DIY傳統木偶等互動形式,解密“非遺”背后的科學原理,感受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碰撞。在前沿科技區,無人機障礙競技賽與足球機器人體驗為青少年打造一場腦力與手速的雙重狂歡,避障穿越、路徑規劃、排兵布陣……青少年沉浸式玩轉智能科技,科技探索充滿了競技樂趣與互動溫度。

福建省科技館“福船悟藝”非遺工坊帶領觀眾探索水密隔艙制造技藝。(福建省科技館供圖)

福建省科技館“福船悟藝”非遺工坊帶領觀眾探索水密隔艙制造技藝。(福建省科技館供圖)

江西省科技館

江西省科技館將勞動教育與科學實踐結合,讓孩子們在動手中提升創造能力,在動腦中培養創新思維,領悟“勞動鑄就智慧”“平凡成就偉大”的精神內涵。“我在科技館當勞模”活動另辟蹊徑,巧妙將醫生、農業科研人員、消防員、快遞員四大職業和科普教育相結合,設置“勞模牆”打卡、探秘五官奇妙游、稻田闖關游戲、消防跳棋、寫給未來一封信等一系列互動項目,觀眾在邊玩邊學中體會勞動者和科學家的堅守與創新。“智”箭高手挑戰賽別出心裁,通過先學后賽,動手實踐,角逐出“最強射手”。這種“集中培訓+預賽+決賽”的形式,既能檢驗學習成果,又能加強學生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受到熱捧。

“我在科技館當勞模”消防員職業體驗區域,孩子們體驗消防知識投擲闖關游戲。(江西省科技館供圖)

“我在科技館當勞模”消防員職業體驗區域,孩子們體驗消防知識投擲闖關游戲。(江西省科技館供圖)

河南省科技館

河南省科技館內人頭攢動。“怒發沖冠”“特斯拉線圈”“螺旋槳的推力”等經典項目輪番登場,游客們在趣味的體驗中收獲了滿滿的科學知識。“科學秀場”的精彩表演也引得小朋友們驚嘆連連,直觀地感受到了物理和化學的奇妙原理,現場笑聲與掌聲交織,成為假期最熱鬧的科普打卡點之一。精彩豐富的科學課程成為親子家庭的熱門選擇。勞動節主題課程《動物界的“打工仔”——蜜蜂》吸引了眾多家庭駐足觀看,其通過互動問答、模擬游戲等方式帶領觀眾深入探索蜜蜂的奧秘。“非遺傳承”主題課程《非遺中的科技密碼之織布機》在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擦出絢麗火花,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悟古人智慧。活動不僅傳遞了文化自信,更讓科學教育“活”了起來。

科技輔導員與青少年觀眾共上勞動節主題課程《動物界的“打工仔”——蜜蜂》。(河南省科技館供圖)

科技輔導員與青少年觀眾共上勞動節主題課程《動物界的“打工仔”——蜜蜂》。(河南省科技館供圖)

湖南省科技館

湖南省科技館以“五一趣探索 科普歡樂多”為主題,打造主題臨展、科學秀場、科創工坊、研學實踐四大板塊,同期開展40余場互動活動,吸引超4萬名觀眾沉浸其中,全方位感受科技魅力。主題臨展板塊,重磅呈現探月主題臨展《上九天攬月——從仰望到觸摸的探索之旅》,憑借嫦娥探測器模型、月壤樣本等實物與互動沙盤,全面展示我國探月工程的核心技術。觀眾能親手設計探月軌道,深入了解航天原理,觸摸中國航天智慧的同時,深刻體會科學家們勇於探索、攻堅克難的精神。科普研學板塊,聚焦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聯合芒果TV等社會力量,以“未來科學家”培育項目為引領,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科技體驗,激發他們對前沿科學的探索欲。

參觀主題臨展的觀眾認真聆聽科學家故事。(湖南省科技館供圖)

參觀主題臨展的觀眾認真聆聽科學家故事。(湖南省科技館供圖)

廣東科學中心

“五一”假期,廣東科學中心新推出的逐夢星辰館和探秘海洋展館備受公眾追捧,游客數量超10萬人次。作為此次最受觀眾歡迎的主題展館,“逐夢星辰”館以“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為主題線索,展示了人類在宇宙征程中的一次次探索與超越﹔“探秘海洋”館則以“探海之旅”為主題,引領觀眾踏上一場探索海洋世界多樣與奇妙的精彩旅程。兩大展館推出后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成為了“五一”假期觀眾們最青睞打卡點。此外,廣東科學中心5月1日推出的“我們的‘20’時代——航空科普展”與逐夢星辰館相互呼應,作為新館的延伸拓展也備受觀眾歡迎。各種“五一”科普教育活動也成為了游客必體驗項目。超好玩的“瘋狂轉鴨”“隔空運物”“水流龍卷”“羽毛球越獄計劃”等逐夢深空和探秘海洋夢幻聯動科技課,讓游客在趣味科學挑戰賽中輕鬆玩轉科學。

游客在廣東科學中心參觀“我們的‘20’時代——航空科普展”。(廣東科學中心供圖)

游客在廣東科學中心參觀“我們的‘20’時代——航空科普展”。(廣東科學中心供圖)

廣西科技館

廣西科技館成為公眾追捧的“頂流”項目,日均參觀量均達預約人數上限。推出主題科學教育活動、展品互動體驗、科普實驗秀、沉浸式互動劇等60多場系列創意科普活動,受眾數千人。“探索AI,擁抱未來——廣西人工智能科普展”人氣爆棚,展區內外隨處可見攢動人群,觀眾沉浸式體驗與機器人、數字人隔空對話,指尖輕觸空中屏幕完成科幻操作,穿越時空隧道感受AI技術編織的未來圖景。科學實驗快閃秀現場氣氛持續升溫,通過干冰火山噴發、液氮魔術等生動實驗演示,將抽象科學原理轉化為震撼視覺現象,公眾在互動操作中直觀領略科學魅力。

公眾趣味互動實驗快閃秀《魔術風暴》。(廣西科技館供圖)

公眾趣味互動實驗快閃秀《魔術風暴》。(廣西科技館供圖)

重慶科技館

重慶科技館圍繞“勞動節解碼科學 雙手創造未來”主題,策劃開展三大特色科普活動。在“‘紙’定乾坤‘橋’首以盼”活動中,觀眾通過動手實踐,探索橋梁建造的科學奧秘,感受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換’出你的世界”活動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不同職業的獨特魅力﹔“七巧為橫 巧析阡陌”借助傳統七巧板游戲,帶領觀眾領略勞動中蘊含的科學之美。推出“從石斧到AI,看勞動工具如何改變生活”線上科普活動,激發觀眾對未來勞動工具的奇思妙想,線上線下科普熱潮同頻共振。主題展覽、隨影而學、趣味科學實驗、快樂科普劇、小小科技輔導員志願講解等品牌科普活動,引導觀眾探索生活中蘊含的科學奧秘,讓勞動精神與科學魅力在寓教於樂中傳遞。

重慶科技館“勞動節解碼科學 雙手創造未來”特色科普活動。(重慶科技館供圖)

重慶科技館“勞動節解碼科學 雙手創造未來”特色科普活動。(重慶科技館供圖)

四川科技館

四川科技館特別推出“勞動點亮智慧,創想啟迪未來”主題系列活動。通過“講、演、研、創、玩”等多維形式為公眾打造了一場集科學探索、動手實踐與藝術表達於一體的立體化科普矩陣。實踐課程培育科學新苗。“勞動創想家”系列推出《小小火箭設計師》《小小建筑師》等特色課程,通過“動手動腦”詮釋勞動價值。“二十四節氣史話”立夏課程探秘古人“應時而作”的智慧。“KOKO號科普列車”帶領觀眾穿越數力奇境﹔“威爾士智匯樂園”則將數力公式轉化為趣味挑戰。跨界融合重塑科普表達。原創AI主題兒童科普劇《63.5℃的擁抱》,以科技視角演繹溫暖故事。西南交通大學《星辰大海》講演團通過“音樂裡的故事”再現科學家奮斗歷程﹔兒童戲劇體驗半日工坊讓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感悟科學精神。

志願講解—新時代科學少年。(四川科技館供圖)

志願講解—新時代科學少年。(四川科技館供圖)

貴州科技館

貴州科技館舉辦了一系列精彩科普活動,吸引了眾多公眾參與。“科學小工匠”活動成為亮點,孩子們在《旋轉木馬》中探索離心力奧秘,動手制作《手搖發電機》,感受磁電聯動的奇妙。《水火大PK》《神奇的液氮》等實驗更是震撼全場,讓觀眾驚嘆不已。“遨游數字世界”系列科學課程中,《時光的面孔》解碼生物識別技術,深入淺出地講解大數據如何賦能未來生活。此外,“光影科學夢”主題觀影活動也備受關注,觀眾通過觀看《科學之光》《永恆的東風》《科學的春天》等影片,走進科學家們的熱血人生,感受科學的力量與精神。這個“五一”,貴州科技館成為孩子們的科學樂園和公眾的文化課堂。

科學課程《時光的面孔》解碼生物識別技術,講解大數據如何賦能未來生活。(貴州科技館供圖)

科學課程《時光的面孔》解碼生物識別技術,講解大數據如何賦能未來生活。(貴州科技館供圖)

陝西科技館

陝西科技館推出四大科普教育活動,吸引公眾近9200人次預約參與。活動以“科學熠熠照前路”展品體驗為主線,依托常設展廳107件互動展品,結合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演示,帶領觀眾沉浸式探索科學奧秘﹔同步開設科學家故事會,通過情景劇、實驗互動生動演繹中國科學家尤其是陝西科學家的事跡,與觀眾分享科學趣事,演繹科技探索故事,重現科學探究歷程﹔科學課程聚焦實踐育人,開展“靛藍時光”“生命解碼”“陶泥精靈的魔法花園”“電力小俠”等主題課程10場次,使青少年在動手操作中解碼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融合﹔館外主題科普櫥窗全天候展示吳孟超、戚發軔等科學家事跡,日均參觀超上千人次,成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文化地標。

小朋友們翹首觀看機器人表演。(陝西科技館供圖)

小朋友們翹首觀看機器人表演。(陝西科技館供圖)

甘肅科技館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致敬勞動創造,甘肅科技館推出為期五天的“禮贊科學家勞動創未來”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分為科學實驗秀、科學課程及科普活動。科學實驗“神奇的液氮”,制造“騰雲駕霧”的視覺奇觀﹔“泡泡裡的大科學”,以七彩肥皂泡為媒介,孩子們在“擊不破的泡泡”“不倒筷”等實驗中探索表面張力的奧秘。科普課程“氣球火箭 星際遠征”,孩子們化身“航天工程師”,通過調整尾翼、優化設計,親手發射反作用力驅動的“火箭”。最受歡迎的科普活動為“禾下乘涼夢,五谷繪心聲”,以袁隆平院士的感人事跡為引,孩子們用稻谷、玉米等材料拼貼創意畫作。一位參與“液氮實驗”的高中生感慨:“那些曾經在課本上冷冰冰的公式,原來藏著改變世界的魔法。當我們親手觸碰科學時,它便不再是遠方的高塔,而是每個人都能攀登的山峰。”

《氣球火箭 星際遠征》活動現場。(甘肅科技館供圖)

《氣球火箭 星際遠征》活動現場。(甘肅科技館供圖)

青海省科技館

青海省科技館精心策劃推出了“科技創未來,勞動憶時光”五一主題系列科普活動。主題科普活動以重溫80年代記憶為主線,設計了“兩彈余暉 精修老鋪”“我們的1980”“八零東方韻”等5個懷舊主題街區10余項互動項目,現場氣氛熱烈。其中,“紅星修理鋪”“國營照相館”“先鋒錄像廳”“人民電影院”等體驗主題板塊,讓80后家長們重拾童年的美好回憶,體會時代變遷帶來的發展變化。文創體驗活動以青海省科技館IP形象為依托,圍繞青海省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的安排部署,設計了“Q寶探秘三江源”主題科普資源包,通過游戲形式帶領玩家沉浸式領略青海省的壯美風光,了解和掌握生態保護、“產業”四地等相關科普知識。

在“八零東方韻”主題展區“千面丹青”活動中,小朋友們正在親手繪制臉譜。(青海省科技館供圖)

在“八零東方韻”主題展區“千面丹青”活動中,小朋友們正在親手繪制臉譜。(青海省科技館供圖)

寧夏科技館

“五一”期間,寧夏科技館迎來客流高峰,常設展廳接待游客約3萬人次,科普教育活動、科普特效電影加場運行,場場爆滿。《匠心工藝——筑夢傳承》科普教育活動,通過觀看工匠精神視頻、知識問答、競技魯班盒、磚雕技藝等形式了解我國傳統工藝中的科技智慧,在“看、學、競、踐”中厚植家國情懷,在文化自信中構筑中華民族“籽籽同心”的精神家園。在人頭攢動的寧夏科技館,穿梭在人群中的“紅馬甲”志願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用實際行動傳遞正能量,展現青春風採。

寧夏科技館夢幻劇場科學表演。(寧夏科技館供圖)

寧夏科技館夢幻劇場科學表演。(寧夏科技館供圖)

新疆科技館

新疆科技館化身“科技磁場”,以創新科普活動吸引5.5萬人次打卡,其中5月2日單日客流量突破1.4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各族群眾在此共赴一場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盛宴。“智趣嘉年華”主題活動驚喜不斷。《勞動最光榮—未來工程師手冊》開啟趣味闖關模式,觀眾穿梭於“匠心智造”展區探索互動展品,沉浸式體驗科學實驗秀,親手完成3D拼裝挑戰,完成任務即可解鎖專屬特色勛章,收獲滿滿成就感。此外,6大主題科學實驗秀、益智大比拼、主題臨展、無人機模擬飛行課程與AI人工智能表演相繼登場,科學思維課堂、VR虛擬現實體驗等項目,讓觀眾全方位、零距離觸摸科技脈搏。“五四”青年節當天,新疆科技館還組織青年學子重溫入團誓詞,共話前沿科技,彰顯新時代青年的創新活力與責任擔當。

小朋友全神貫注參與“益智大比拼”,爭奪“科學賦能者”勛章。(新疆科技館供圖)

小朋友全神貫注參與“益智大比拼”,爭奪“科學賦能者”勛章。(新疆科技館供圖)

深圳科學技術館正式開館

5月1日,深圳新地標“大飛船”——深圳科學技術館正式啟航。總建筑面積12.83萬平方米,以“數字文明、創新未來” 為展示主題,“通信科技”為展示主線,通過數字化場景體驗,連接公眾、企業和科技,形成主題鮮明、主線清晰、展教並重、知識交叉、產研結合的整體規劃。館內創新展項950個,數量在國內科技館處於領先位置。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秒變“科技樂園”,現場人氣爆棚。會跳舞、能互動的機器人天團在線營業,跟著節奏搖擺的模樣萌翻全場﹔機器狗靈活“炫技”,更有超酷炫的人物裝扮,仿佛穿越到未來世界,分分鐘拍出科幻大片。

5月1日,深圳新地標“大飛船”——深圳科學技術館正式開館,機器人天團在線營業,仿佛穿越到未來世界。(深圳科學技術館供圖)

5月1日,深圳新地標“大飛船”——深圳科學技術館正式開館,機器人天團在線營業,仿佛穿越到未來世界。(深圳科學技術館供圖)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