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看一朵花如何綻放無數種可能

2025年04月02日07:4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桃花競相盛開,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花。新華社發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桃花競相盛開,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花。新華社發

游客在廣西南寧市體驗“療愈花園”。新華社發

游客在廣西南寧市體驗“療愈花園”。新華社發

游客在河北正定縣榮國府景區內觀賞西府海棠花。梁子棟攝/光明圖片

游客在河北正定縣榮國府景區內觀賞西府海棠花。梁子棟攝/光明圖片

雲南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土瓜沖村700余畝繡球花盛開。徐紅兵攝/光明圖片

雲南曲靖市馬龍區通泉街道土瓜沖村700余畝繡球花盛開。徐紅兵攝/光明圖片

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澗岩頭村周家大院“子岩府”外,孩子們在放風箏。新華社發

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澗岩頭村周家大院“子岩府”外,孩子們在放風箏。新華社發

游客在江蘇無錫太湖黿頭渚景區賞櫻游玩。新華社發

游客在江蘇無錫太湖黿頭渚景區賞櫻游玩。新華社發

編者按

春滿山河,花漾中國!杏花吐蕊、桃花如雲、繡球爭艷……當前,大江南北正上演“花式接力”,蓬勃發展的“賞花經濟”,成為激活消費市場的“春日引擎”。從顏值到產值,從單一賞花到全鏈融合,這場生動的“花樣實踐”,也成為解碼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鑰匙”。

本期走進祖國各地繽紛的花海,看一朵花如何綻放無數種可能,在沃野千疇間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答卷。

文化融入擦亮“新疆第一春”名片

講述人:新疆吐魯番托克遜縣夏鎮黨委書記 尚明

托克遜,是新疆最早迎來春天的地方。這裡位於天山中部、吐魯番盆地西緣,南疆、北疆、東疆三疆交匯地,是實實在在的零海拔縣城。當新疆其他地區氣溫尚低時,托克遜大片杏花早已競相綻放了。

借助時令優勢,我們連續多年舉辦杏花季活動,以“節”為載體,打造“新疆第一春 花開吐魯番”旅游品牌。目前,整個托克遜縣杏樹種植面積達9.75萬畝。這幾天,村民們正忙著裝扮庭院,迎接游客到來呢。

想打造知名品牌可不容易,融入特色文化是我們的策略。就拿今年設在夏鎮南湖村的開幕式來說,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和湖南省昆劇團同台獻藝,帶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卡姆藝術和昆曲藝術。賞過杏花后,游客還能到吐魯番市高昌區逛亞爾巴扎,到火焰山下參與西游運動會……可以說是“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要素齊全了。

在基礎設施和服務體驗上,我們也在升級。去年游客遇到了停車難、公廁不夠等問題,今年我們專門進行大規模改造:擴建停車位6000個,新建可容納15000輛汽車的大型停車場,增加9個公共衛生間,景區內攤位數量擴至4000個,300多名志願者為游客提供貼心服務。現在,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可以品嘗地道的托克遜拌面、黑羊肉等美食。高粱面、馕等農產品還同步售賣,既豐富了市場供應,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前不久,杏花大道主干道路口處有8戶村民計劃在家門口擺攤,但該路段較狹窄,又是通往萬畝杏園的必經之路,游客眾多,擺攤勢必影響道路通行。如何平衡產業發展和群眾利益之間的關系?我們採取了“先禮后讓”的方式,一邊安撫疏導,向村民分析路段特殊性,一邊協調村委會調整攤位布局,將大型兒童游樂設施、小吃攤位、飾品攤位等吸引游客的項目調整至杏花大道下游,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終於順利完成遷址。

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去年賞花季,托克遜縣共接待游客約120萬人次,今年預計超過200萬人次。依托杏花知名度,我們的杏子銷售成效顯著。過去是我們主動出擊苦尋客戶,如今客戶紛紛慕名前來,銷路被成功打開。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擦亮“新疆第一春”名片,以杏花為媒,探索全域全季全民旅游,以服務破局,提升業態,延伸開發下游產業,邀請各國各地的人來赴一場春天的約會。

文創加持,雕出共富新天地

講述人:江蘇無錫陽山桃文化殘疾人創客中心工藝師 湯丙良

無錫陽山鎮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水蜜桃之鄉”。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盛開,粉粉嫩嫩的,像一片夢幻海洋。這兒的“賞花經濟”,借著美景發展得紅紅火火,而我們這群殘疾人搞的桃雕文創,也在其中出了一份力。

陽山種桃歷史有800多年了,雖說民間一直有桃核、桃木雕刻手藝,可一直不成氣候。2013年,在無錫市惠山區和陽山鎮殘聯的幫助下,我和幾個伙伴成立了全區第一個殘疾人桃雕合作社,就想著靠自己的雙手,能有口飯吃。

剛開始那條件真是艱苦:廢棄的破草房,一下雨屋裡全是水,打磨桃核的時候沒除塵設備,大家每天都灰頭土臉的。但沒人喊苦,為啥呢?因為有活干,能掙錢,不再拖累家人,生活有了奔頭。就這樣,我們從簡單的桃核手串開始,慢慢學雕復雜的桃核花籃,每做出一批,就拿到集市上去賣。

到了2016年初,陽山村給我們騰出了兩層樓,合作社也升級成了陽山村殘疾人桃雕廠。寬敞的車間,一人一個獨立工作台,還有除塵器,再加上“前店后坊”的銷售模式,生意一下子好起來。從這起,我們不再照著別人的樣子做,轉而自己設計,產品的檔次和質量噌噌往上漲,收入也翻了倍。大伙紛紛下定決心:努力練好手藝,做更好的文創產品。

去年5月,我們桃雕廠搬了新家,足足有320平方米,名字也變成陽山桃文化殘疾人創客中心,員工一下增加到18人,還成立研發團隊,開發了150多種新品。

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我們也沒落下腳步,不僅創建了公眾號、視頻號和抖音號,還通過短視頻、直播帶貨賣產品。46歲的侏儒症患者吳健,已經是我們直播間的紅人了,分享的產品和創業故事,吸引了大批粉絲。網絡讓我們的銷售大變樣,定制和直播帶貨成主要收入來源,桃雕文創產品也成為水蜜桃禮盒的標配。

我們團隊一直專心鑽研手藝,實實在在做人。湖南公司定制桃木梳,知道是我們殘疾人手工做的,主動要加價,我們沒同意,人家又加訂了幾百把。隨著訂單越來越多,我們就開始教村裡其他殘疾人做手藝,也把一部分訂單分給他們……

現在,游客來陽山,不光能看漂亮的桃花,吃甜滋滋的水蜜桃,這些文創產品也給人留下了美好回憶。我們都盼著用自己的創意和手藝,讓陽山的賞花經濟更紅火。

花海變裝,“空心村”變旅居勝地

講述人:雲南曲靖馬龍區通泉街道楊官田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李兵

土瓜沖居民小組,曾是人們口中的“空心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不少老屋空置,村口荒草能沒過膝蓋,老校舍蒙著厚灰。如何把大量閑置資源用起來並用好,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2021年,馬龍區探索實踐“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把目光落在了村裡的閑置土地和古朴民居上:這裡也許藏著打開“鄉愁旅居”的鑰匙。於是,我們流轉了千畝低效土地,連片種植繡球花、油菜花、金絲皇菊,還將77間閑置老房“活化”,改造成民宿、咖啡館、面包房、文化藝術空間。

還記得村裡種下第一片繡球花時,老人們都半信半疑:“種花真能當飯吃?”而隨著花海盛開,游客車輛排滿村道,村民在自家小院門前支起炸洋芋小吃攤,別提有多開心了。

屋外看花賞心悅目,屋內我們也花了心思——採用修舊如舊的工法,既保留了黃土牆和房子榫卯結構的歲月肌理,又保証了屋內網絡、衛生間、廚房一應俱全,現代家具精致講究。許多來旅居的游客跟我說:“房子是老的,功能是新的。在這兒既看得見鄉愁,又滿足了現代生活需求。”

如今,我們在土瓜沖的千畝花海玩起了變裝:春天,油菜花鋪就金色地毯﹔夏天,繡球花團錦簇﹔秋天,金絲皇菊飄香……我們探索出集花卉種植、精深加工、觀光旅游的融合發展路徑,把繡球花加工制成永生花遠銷歐洲,金絲皇菊則烘烤成高端花茶。村裡還定期舉辦“七夕花海音樂會”“金秋菊展”“畫團扇”“鄉村音樂會”“圍爐茶話”等活動,讓游客深度體驗一方文化。

“推門見花海,入室有鄉愁”的體驗,讓土瓜沖成了“網紅村”。這不,繡球花盛開期馬上就要到了,村裡已經做好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的准備。已經有來自四川、重慶、北京的游客租下整套院落,村裡22戶改造的“老房子”也全部訂滿了。

旅居客的到來,讓我們悟出了新道理:風景只是“敲門磚”,服務才是“留人鎖”。為此,我們提供代收快遞、代購生活必需品等服務,又打造愛心服務驛站、便民醫療站,開設幸福小菜園、城鄉公交……今年,楊官田社區還有了新的計劃——距離土瓜沖4公裡的楊外營居民小組,100多間老屋正在改造升級,爭取讓更多游客“來了就不想走”。

立足深加工,打造康養旅游新標杆

講述人:山東臨沂平邑縣鄭城鎮四合村黨支部書記 燕如成

作為全國金銀花的原產地和主產區,平邑縣金銀花種植面積達65萬畝以上,年產干花1800萬公斤,佔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有著“中國金銀花之鄉”的美譽。

早些年,雖然金銀花漫山遍野,可村民們隻會簡單採摘后賣給藥材販子,收入十分微薄。后來,金銀花盛開時,漫山遍野金銀交錯,吸引了不少游客,我們順勢而為發展觀光游。但當時旅游形式單一,僅售賣簡單的金銀花茶,村子收入來源有限,花農辛苦一年,收益卻不甚理想。

一次外出考察,我看到其他地方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附加值大幅提升,深受觸動。回來后,我與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反復商討,決定在金銀花深加工上尋求突破,充分挖掘金銀花的價值。我們成立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品種、防控、購銷等方面統一管理,金銀花產量和質量雙提升,也賣出了好價錢。

2023年初,我們將企業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引入村裡來。同年5月,通過“村企共建、合作共贏”的方式,村裡成立公司,將金銀花加工成凍干產品。這種產品保留了金銀花97%以上的營養成分及色、香、味、形,極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提升了經濟效益。

這些年,平邑縣專門成立金銀花(醫藥)、文旅康養專班,將“賞花經濟”與農文旅康養深度融合。我們依托村裡的金銀花產業,引進企業打造了金銀花主題公園、金銀花旗艦店、金銀花露營基地、康養基地、銀發養老院等15個業態,提供養生茶飲、藥膳等服務,還沿金銀河建設會客廳、彩虹橋、觀景台、農家樂、雙花民宿等“吃住行游購娛養”要素旅游設施。游客不僅能欣賞美景、體驗採摘、參與炒花茶,還能在“雙花茶吧”品鑒花茶,享受健康養生體驗服務。

隨著金銀花產業的不斷發展,村子裡的就業機會也變多了。很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在合作社或企業上班,既能照顧家庭,又能有不錯的收入。

一朵金銀花,帶富一方人。從田間到舌尖,從藥材到文化,從觀賞到康養,這就是我們四合村“以花興農”助推鄉村振興的“花樣”故事。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劉夢、趙明昊、靳昊、孫金行、蘇雁、徐鑫雨、宋喜群、李志臣 本報通訊員 俞顯峰、張偉、齊敬剛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