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病房裡轉起小風車

李春厚 邢學鋮
2025年04月01日07: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韻韻和她的小風車。 北京協和醫院社會工作部供圖

圖為韻韻和她的小風車。 北京協和醫院社會工作部供圖

在現代醫學的征程中,醫學人文的光芒愈發耀眼。而醫學人文的實現形式多種多樣。北京協和醫院正以“醫藝融合”的創新實踐,推進“童趣1+1”藝術療愈項目,通過繪畫、音樂、手工等藝術形式,為孩子們搭建起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在這裡,藝術成為療愈心靈的溫柔力量,病房成為孩子們的心靈港灣。

有個叫韻韻(化名)的4歲小女孩。在住院期間,她給人的印象是極度內向,不僅拒絕與醫護人員交流,甚至表達自身感受時,都隻敢小聲告訴媽媽,由媽媽將她的想法轉述給醫護團隊。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很難准確了解韻韻的需要和情緒變化。

后來,在藝術療愈項目活動中,當醫務社工將彩紙和竹簽遞到她手中時,那雙原本躲閃的眼睛突然閃出一絲絲欣喜。她制作了一架風車。隨著風車在指尖轉動,這個沉默的小天使用獨特的“風車語言”開啟了心扉——轉動風葉代表“是”,靜止則代表“否”。這個充滿童稚的互動設計,讓旋轉的彩紙風車成為醫患對話的特殊媒介。

韻韻的情況不是個案。在醫療環境中,特別是在兒童領域,醫護人員與小患者之間的溝通往往面臨巨大的挑戰。再加上醫院的兒科病房,空間往往比較狹小,不僅限制了患兒的身體活動,更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筑起了一道無形的牆。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一度成為他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途徑。長期住院和身體不適帶來的隔離感,讓孩子們愈發沉默寡言,仿佛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小世界裡,真實情感被深深隱藏。

研究顯示,藝術療愈不僅能有效緩解患兒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為此,我們啟動了“童趣1+1”藝術療愈項目。每周三下午兩點半的藝術課堂成為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至今,我們已經舉辦了16場活動。

我們在活動前后對孩子們的情緒狀態進行了量化評估。結果令人欣喜,參與藝術課堂活動后,孩子們的心情指數平均提高了40%。這一量化數據有力地証實了藝術療愈的顯著效果,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反饋。此外,調查結果顯示,課程滿意度接近100%,充分表明孩子們對藝術課堂活動的喜愛與期盼。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緊閉的心門逐漸被打開。他們開始傾訴內心的想法,純真的天性得以釋放。在課堂上,大家摒棄了醫護人員與患兒之間傳統的嚴肅稱呼,取而代之的是親切俏皮的昵稱,身份界限也悄然模糊。

“我叫‘橙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甜甜的快樂!”“我是‘酸菜魚’,是不是感覺我很有個性?”“我叫‘彤彤’,願我們每天都過得紅紅火火、開開心心!”一聲聲可愛的昵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為藝術課堂營造了歡樂溫馨的氛圍。孩子們的臉上重新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眼中的恐懼與抗拒被好奇和期待所取代。他們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創作思路,講述著心中的奇妙故事。這一項目不僅為患兒帶來了心靈慰藉,更彰顯了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與責任。它讓我們看到,在病痛面前,愛與藝術的力量可以跨越障礙,帶來希望與溫暖。未來,我們將繼續監測和評估這些活動的效果,確保我們的服務能夠真正滿足孩子們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有溫度的支持。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推動醫學與人文藝術深度結合,著重強調醫療服務在關注患者生理健康的同時,更需重視其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家對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愈發重視,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的藝術療愈實踐正從兒科病房向其他科室進行拓展,覆蓋到風濕免疫病房、老年病房、血液科、重症醫學科等多個科室。醫院社會工作部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病種患者的特點,精心設計特色藝術療愈方案。當手工扭扭棒為風濕免疫科患者的治療增添色彩,當音樂療愈助力老年病房的認知訓練,醫學人文關懷正在更多醫療場域中傳遞。這種從個體到群體的療愈探索,不僅印証了藝術在醫療領域的重要價值,更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未來醫療服務的溫度與無限可能。

(作者分別為北京協和醫院社會工作部主任、醫務社工)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