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鈣化:人體的一把雙刃劍

於紫月
2025年03月18日07:4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近期,一位知名演員因身體疑似出現肌腱鈣化導致右臂活動受限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熱議。“鈣化”這個原本較為專業的醫學術語,也借此走進大眾視野。

其實,“鈣化”一詞是檢查報告上的“常客”,如血管鈣化、結節鈣化、肌腱鈣化、腫瘤鈣化等。身體器官組織的鈣化是如何形成的?不同部位的鈣化有何症狀?應如何應對?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鈣鹽異常沉積致病理性鈣化

鈣是人身體含量最多、最重要的礦物質之一,主要以磷酸鈣、碳酸鈣等鈣鹽的形式存在,90%分布在骨骼中,1%在血管內,其余在牙齒中。所謂鈣化,通常指鈣鹽在身體內某些組織或器官的沉積,這一過程通常被學者分為“生理性鈣化”和“病理性鈣化”。

生理性鈣化是一種必要且正常的生理現象,如嬰幼兒成長過程中骨骼的增長、牙齒的形成等。

以骨生長為例,“骨骼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構成,有機質包括蛋白組織、膠原蛋白等,無機質包括磷酸鈣等鈣鹽。如果將骨骼看成一根水泥柱,纖維狀的膠原蛋白就像是鋼筋,為‘柱子’提供結構支撐。而磷酸鈣等鈣鹽的不斷沉積就像是附著在鋼筋上的、逐漸增厚的水泥,讓骨骼堅硬起來。”航空總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王冉東給科技日報記者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病理性鈣化,顧名思義,即體內鈣鹽的異常沉積。“臨床上提及的絕大部分鈣化是病理性的。”中日友好醫院骨關節外科主任王衛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病理性鈣化是在人體病變修復過程中形成的,整個過程和傷口愈合結痂類似。

王衛國以肩袖鈣化舉例,進一步解釋了病理性鈣化的形成過程。肩袖由肩部的4根肌腱組成,對肩關節的旋轉功能和維持穩定起重要作用。當肩袖由於運動不當或老化退變等原因受損時,它的表面就會變得毛糙或局部出現致炎因子。這些“變量”就像鹵水點豆腐似的,讓體內原本“安安分分”的鈣鹽在此處析出、沉積,嚴重時會給患處帶來灼傷般的劇烈疼痛。

“在X線或CT等醫學影像中,鈣化部位往往表現為高密度的亮白斑塊。”王衛國補充道。

可發生於多種組織器官

病理性鈣化並非特指某一種疾病,可以發生於多種組織和器官。它出現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麻煩。

文章開頭提到的肌腱鈣化,又稱鈣化性肌腱炎,是骨科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理性鈣化。其主要包括前文提及的肩袖鈣化、肘關節鈣化和跟腱鈣化,臨床症狀包括肩肘或足跟部劇烈疼痛、患處壓痛明顯、患肢無力、手臂上舉困難、活動受限等。

王衛國指出,病理性鈣化還常出現在血管壁、肺結節、感染壞死灶、良惡性腫瘤、肌腱末端等器官或組織中。

血管鈣化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病變、血管損傷、衰老等普遍存在的共同的病理表現,症狀主要表現為血管壁僵硬性增加,易引發血栓形成、斑塊破裂,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結核和骨結核,在感染灶中的結核肉芽腫或壞死骨內也可能發生鈣化。

一些良性或惡性腫瘤在增殖的過程中,其內部組織會因營養“供不上”而出現大量壞死,從而誘使腫瘤內部鈣化。眾多研究認為,鈣化組織越大,腫瘤惡性程度可能越低。反之,針尖樣、顆粒樣、點狀等微小鈣化組織則可能提示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另外,軟骨來源的骨腫瘤,如軟骨瘤、內生軟骨瘤和軟骨肉瘤等,鈣化也是其顯著的病變特征之一。

病理性鈣化帶來的也並非都是壞消息。肺結節有良性和惡性之分。鈣化多出現於良性肺結節中,而惡性肺結節很可能不會出現鈣化症狀,如不及時干預,或將發展為肺癌。從這一角度來看,肺結節中的鈣化是一個難得的利好信號。

並非所有病理性鈣化都有症狀,有的病理性鈣化是沒有症狀的。王衛國告訴記者,在腰腹部的軟組織中,鈣化灶外圍易形成一層堅韌的軟組織壁,就像鬆子的外殼一樣將鈣化灶這顆“鬆子仁”緊密包裹起來,不與其他組織器官接觸,從而不會造成不適感覺。因此,這種情況很難預知,通常是在體檢等影像學檢查中查出,一般也無需採取干預措施。

病因多樣且存在個體差異

除了症狀不一外,病理性鈣化的病因也復雜多樣,且不同鈣化的高危人群、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王冉東告訴記者,理論上,凡是能夠引發細胞或組織器官損傷的病因都可能誘發相應組織的病理性鈣化,如感染和炎症、組織器官老化、腫瘤等。

談及高危人群,王冉東指出,經常進行羽毛球、網球等投擲運動的人更容易患上肩袖鈣化,經常打乒乓球、做家務等進行關節旋轉運動的人更容易患上肘關節鈣化,經常跑步、跳繩的人更容易患上跟腱鈣化。老年人或長期高鹽飲食人群患血管鈣化的風險更高。痛風患者更容易出現肌腱鈣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由於體內鈣磷代謝紊亂異常,更容易出現骨骼相關的鈣化。

談及治療方式,王冉東告訴記者,血管鈣化、腫瘤鈣化等需針對其原發病採取干預措施。對於肌腱鈣化等,輕症可採取理療、推拿按摩等保守方式治療,或採用布洛芬、扶他林等消炎鎮痛、活血化瘀藥物緩解不適感﹔若以上方式不奏效,則可採用超聲波將鈣化組織打散、讓身體重新吸收﹔更有甚者,如劇烈的疼痛感已經嚴重影響到睡眠者,或需利用手術將鈣化組織取出。

兩位受訪者都提到,病理性鈣化很難精准預防。原因就在於它病因多樣,且個體差異性強。

“建議大家盡量減少高鹽、高脂、高糖攝入,保持健康飲食。”王冉東提醒,運動時注意使用正確的姿勢,保持良好的習慣,秉持適度適量的原則。如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后進行拉伸,跑步時鞋內墊上緩沖鞋墊、打球時戴上相應護具,運動后對酸脹部位進行適當熱敷等。如果運動后某些部位總是出現酸脹感,就應適當減少運動時長或運動強度,找到身體與運動量的最佳平衡點。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強化該部位的肌肉力量后,再適當增加運動量。如果出現劇烈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及時就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李慧博、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