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記!探秘我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証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採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在北京延慶小海坨山的山脊之上,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猶如一條金色巨龍蜿蜒而下,這是我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它的建設,突破了哪些技術壁壘?攻克了多少“不可能”?跟隨記者,一起探秘。
雪車雪橇賽道全長1975米,垂直落差121米,相當於四十多層樓的高度,擁有16個角度不同、傾斜度各異的彎道,包含世界獨具特色的空中360度回旋彎道,是一條極具挑戰性的長線型雙曲面賽道。
想要塑造這條“雪游龍”的“真身”,面對的第一個考驗就是材料的考驗——專用噴射混凝土。雪車雪橇賽道要實現雙曲面賽道專用噴射混凝土一次性成型,這對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這些性能根據當時國內的技術條件是無法達到的,亟需自主研發。”中國五礦所屬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技術主管蔡尚儒告訴記者。
經過反復試驗、分析、糾偏,歷時200多天,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團隊最終研制出符合國際單項組織要求的自主化國產化賽道專用噴射混凝土材料。蔡尚儒介紹,這種新型材料具有高強度、高耐久性、高致密性,同時具有優異的抗凍融性能和抗裂性能。
團隊還在賽道模塊場地上進行了長期噴射實驗和探索,通過反復論証,總結出不同部位、不同曲面上應用的各類噴射手法,以及噴射過程中噴射的流量、脈沖、風壓、距離、角度等。“我們對這些參數進行了相應匹配,以保証賽道各個斷面不同曲面全空間骨架都達到高密實填充,最終實現了我國首條長線型雙曲面賽道結構的毫米級成型。”蔡尚儒說道。
噴射手在進行雪車雪橇賽道混凝土噴射。受訪方供圖
如何讓賽道表面保持低溫狀態,為冰面形成提供環境條件?
蔡尚儒告訴記者,雪車雪橇賽道配套建有單獨的氨制冷機房,它就像賽道的心臟一樣,通過賽道內部12萬米長的制冷管道將液氨輸送至賽道各個部位,再通過蒸發制冷和液氨流量控制技術,確保賽道表面溫度達到最佳的制冰溫度-6℃∼-10℃。
在與氨制冷系統的互相協同下,雪車雪橇賽道的制冰工作高效高質量實施。“雪車雪橇賽道的制冰相比其他冰上運動,更具有專業性和復雜性,如果冰面出現誤差,可能產生滑行軌跡偏離、運動器材損壞等風險,甚至影響運動員的安全。”中國五礦所屬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制冰主管孫悅說道,雪車雪橇賽道制冰工作以毫米為尺,雕刻賽道的每一寸冰面,以精准的中國制冰術為“雪游龍”披上完美的“冰甲”。
制冰師檢查雪車雪橇賽道冰面情況。受訪方供圖
陽光,是冰面的勁敵。為避免陽光直射影響雪車雪橇賽道冰面質量,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團隊為賽道量身定制了鋼木遮陽棚,該遮陽棚契合賽道16個角度不同、傾斜度各異的彎道而建設,在不同的位置長度不一,為“雪游龍”戴上“遮陽帽”。
“遮陽棚採用的是鋼木組合結構,這是鋼木組合結構首次作為大型建筑的屋頂受力結構。”中國五礦所屬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質量主管張磊告訴記者,根據光照角度,通過能量計算模擬冰面在整個制冰周期中受到的太陽輻射量,利用計算機分析數據,得出不同位置不斷變化的懸挑長度,使每一處屋面以最節約的尺寸滿足冰面的遮陽要求。
俯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這條雙曲面的“雪游龍”如同一件千米級的冰雪“藝術品”,它的每一寸肌理,都烙印著大國工程的破局密碼,書寫著中國冰雪的逐夢凱歌。
審核:
蔡尚儒 中國五礦所屬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技術主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