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有多少種“用途”?

出門旅游買航班延誤險、意外險,養寵物買寵物險,越來越多剛工作的“小年輕”給自己備齊健康險、商業養老年金。近年來,隨著百姓生活水平和保障意識提升,保險消費快速增長。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原保險保費收入達56963億元。
保險公司收了這麼多保費,有哪些用途呢?也有些消費者對保險經營中一些專業詞語看不大明白——負債端、資產端具體是啥意思?這些跟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有什麼關系呢?
舉個例子,消費者張某最近投保了一份年金保險,一次性交10萬元保費。他退休后,保險公司按月給付保險金。對保險公司來說,相當於向張某“借”了10萬元,若干年后,再把錢一筆筆“還”給他。這便容易理解,這筆保費,對保險公司而言是“負債”了。
那麼,保險公司負的“債”,能用來干啥?
保險業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年金險要按期給付﹔消費者遭受損失時,保險公司按合同約定理賠……保費取之於消費者,用之於消費者。
保費也是保險公司資產端資金來源。保險資金投向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科技創新、創業投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等,都有保險資金支持助力。
保險資金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能收到良好社會效益,保險公司也能得到合理收益。這部分利潤將為保單客戶帶來更豐厚的保障。近年來,“資負聯動”是保險業熱詞。對消費者來說,簡單理解,保單收益會與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更加匹配。
從宏觀經濟運行角度看,廣受關注的科技創新領域,尤其需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支持。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正是優質的耐心資本來源。目前,已有不少保險公司通過參與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去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力度,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制度供給,推動保險機構增強資金運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相信在政策引領下,保險業將為科技創新貢獻更大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7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