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捂多久有講究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盡管氣溫日漸回暖,但早晚仍比較冷。“春捂”具體要捂到什麼時候?溫度、時間、部位各有講究。
春季溫度起伏是正常現象,雖然有所回升,但並不穩定。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樊茂蓉表示,在忽冷忽熱的氣候狀況下,人體調節功能尚未完全適應,如果過早地把厚衣服脫掉或者驟減衣物,突然遭遇“倒春寒”時,人體容易受寒著涼,從而引發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王佐岩說,波動的氣溫會激活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血管痙攣、血壓劇烈波動,增加心絞痛、急性心梗及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再加上春季呼吸道感染疾病高發,心血管病患者一旦患病,可發生炎症反應,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力衰竭。
因此,“春捂”十分必要,部分慢病人群對溫度變化的耐受力差,更需重視“春捂”。
一般來說當氣溫穩定在15攝氏度以上,且晝夜溫差小於8攝氏度時,就可以逐漸減少衣物了。氣溫波動劇烈,比如晝夜溫差大於8攝氏度,或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下時,不建議減衣。可以視氣溫“捂”到清明前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不同,“春捂”更應該因人、因地而異,通常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本身體質虛弱或怕冷的人群,即使在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時,也不必急著脫掉秋衣秋褲﹔但如果“春捂”時經常出汗,就說明“捂”過頭了,出汗后吹風不僅容易感冒,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汗多傷津,還可能傷及陽氣,影響人體健康。
“春捂”不是盲目多穿,日常建議採用“洋蔥穿衣法”,並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上身可以穿得薄一點,但秋褲、厚襪子都不要著急脫。舉例來說,內層可以穿排汗功能好的衣物,中層穿毛衣、絨衫等保暖性強的衣服,最外層穿防水防風材質的衣服,以應對天氣變化。“洋蔥穿衣法”的優勢在於保証溫暖的同時,還方便穿脫,在春季這樣溫差變化大的環境下可隨意切換,不至於著涼或出汗。
樊茂蓉提醒,除了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疊加,“春捂”還需注意關鍵部位,頭頸部、腹背部以及膝足部,都是人體“怕冷”的部位,對溫度變化也格外敏感。
頭部血管、神經密集,是人體散發熱量最大的部位之一,戴薄帽可減少熱量流失。脖子也有豐富的血管與神經,受到寒冷刺激后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還可出現肩頸僵硬、頭痛等各種不適,外出時可戴上圍巾,但注意不要系太緊。腹部的血管比較多,而且腹部還有胃、腸等重要器官,也比較容易受涼,肚臍還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屏障功能最弱,需要重點保護,建議別穿太短的上衣,怕冷的人可以試試高腰長褲。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7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