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怎樣理解海洋農業遺產

朱冠楠 曹幸穗
2025年03月03日07: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實踐行動啟發下,我們對海洋文化的認知方法正在面臨一次重要的跨越:突破傳統陸地農業的框架,將人類與海洋互動產生的智慧結晶系統納入遺產保護視野。

  作為一個新提出的遺產類型,我們將“海洋農業遺產”界定為:在多年平均大潮最高水位線附近,存續超過百年的涉海農業生產活動及其技術知識體系,涵蓋科技創新、地方社會制度、生活形態及民俗文化等內容。

  與陸地農業遺產不同,海洋農業遺產的核心特征在於海岸帶的時空連續變遷。譬如,受河流輸入泥沙影響,我國東部海岸線整體東進,催生了海洋農業生產空間隨海岸線同步拓展的動態格局。這種獨特的海陸互動機制,使海洋農業遺產具有地理空間與歷史時序相統一的延續性特征。

  傳統海洋漁業史側重於梳理人類在海洋水域的捕撈和養殖歷程,較少關注海岸岸線之上的涉漁設施和灘涂養殖。在農業文化遺產的框架下,海洋漁業遺產涉及捕撈、養殖以及岸線涉漁遺產。而“海洋農業遺產”則將海洋漁業遺產、海洋灘涂遺產都含括為一體。按照生產類型劃分,“海洋農業遺產”可分為海洋捕撈遺產、海洋養殖遺產和灘涂農業遺產三大類。

  以我國古代海洋養殖史為例,歷史上形成的許多生態適應性技術措施以及海洋漁業的季節性禁漁制度等,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因此,辨析“海洋農業遺產”的意義,不僅在於保存歷史記憶,更在於拓展文化遺產保護視野,可為構建“人與自然海洋生命共同體”提供傳統智慧的有力支撐。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孫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