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
從創新藥看醫藥研發活力

圖①:復星醫藥研發人員正在做實驗。復星醫藥供圖
圖②:江蘇紫龍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在生產小容量注射劑。本報記者 申少鐵攝
由我國研究團隊耗時8年研發的一款腦細胞保護創新藥去年底獲批上市,用於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所致的神經症狀、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功能障礙﹔上海浦東新區兩款創新藥近日獲批上市,分別用於卵巢癌和成人2型糖尿病治療……
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批准上市的創新藥達48個,比上年增加8個。我國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有多款國產創新藥在全球上市。
“10年來,我國醫藥產業快速發展,醫藥研發創新活力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獲批上市。”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悅說。
瞄准臨床需求,產學研醫深度協同
18年前,蘇慰國回國投身自主創新藥領域剛兩年,在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一間咖啡館內,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他突然靈感迸發,於一張餐巾紙上畫下新的化學結構式,成為呋喹替尼的原型。
呋喹替尼是和黃醫藥歷經12年中國研發、5年全球臨床試驗、超20億元投入研發的創新藥,於2018年9月在國內獲批上市,是我國首款自主研發的抗結直腸癌新藥。截至2024年底,已在中國(含港澳)、美國、歐盟、日本等12個全球市場獲批上市。呋喹替尼海外上市第一年,銷售額即達2.9億美元,全球臨床需求潛力很大。
“2006年以來,和黃醫藥在研發上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和策略,即布局覆蓋主要瘤種產品管線。”擔任和黃醫藥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的蘇慰國說,比如結直腸癌一直以來在全球都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呋喹替尼為解決這一醫學難題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在和黃醫藥現有的產品管線中,在研產品覆蓋了大部分的腫瘤和聯合適應症研究,7個創新藥物的逾15項研究,將支持提交新藥上市申請。
如何選擇藥品研發方向?“首先應該聚焦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即患者需要什麼藥,我們的創新研發就重點攻克這些領域。”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全球研發中心首席執行官王興利說,復星醫藥瞄准臨床需求,已上市10余款創新藥,為乳腺癌、肺癌等疾病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開展產學研醫融合創新研究是和黃醫藥成功的重要秘訣。目前,和黃醫藥共覆蓋12條自主研發管線的100余項臨床前后和真實世界研究項目,正在多家醫療機構進行,獲上海多項產學研醫聯合研究課題等支持。
腦細胞保護創新藥先必新的問世,也是注重臨床需求、堅持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的結果。
卒中俗稱“中風”,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我國卒中患者六成以上是缺血性卒中。“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腦細胞保護治療,是半個世紀以來的世界難題。腦細胞死亡越多,未來殘疾風險越高。”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說。
先必新由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北京天壇醫院、先聲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研發,是中國研究者創造性解決腦細胞保護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方案。
“藥品研發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要從臨床需求出發。”楊悅認為,從國際藥品研發經驗看,原創藥都是從臨床開始的。醫生在治療疾病中缺乏有效的藥物,就是藥品研發的方向和動力。當前,大醫院對臨床試驗越來越重視,臨床試驗能力不斷提升,為創新藥研發合作提供了更大機遇。
加大研發投入,吸納全球研發人才
“創新,是恆瑞的生命線。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恆瑞的今天。”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飄揚說。得益於科技創新,恆瑞醫藥從一家生產紫藥水的小藥廠成長為中國制藥行業的龍頭企業。
自2011年以來,恆瑞醫藥已有18款新分子實體藥物(一類新藥)和4款其他創新藥(二類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另有9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約400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
創新藥研發既“燒錢”,也耗時間。通常10億元的研發投入,耗時10年隻有10%的成功率。新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失敗風險高,藥企面臨巨大考驗。
恆瑞醫藥成立以來,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累計研發投入超400億元。其中,2021年、2022年、2023年研發投入均突破60億元,佔營收比保持在20%以上,2024年上半年累計研發投入38.60億元,同比增長26.23%。
復星醫藥在研發投入上也不遺余力。2023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共計59.37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39.15億元。王興利介紹,在自研投入的同時,復星醫藥實施開放式研發模式,通過發起設立和管理產業基金等方式開展研發項目的孵化和投入,確保藥品創新研發的可持續性。其中,新藥創新基金參與方包括社會資本和地方政府等,首期規模15億元,孵化了10家創新藥企。
人才是研發的根本力量。藥企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也不斷強化研發人才隊伍建設。
恆瑞醫藥在中國、美國、瑞士等國家設立了14個研發中心,全球研發團隊超5500人,佔公司總人數比重超1/4,其中近60%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許多人有在跨國制藥公司和研究機構工作經驗。
復星醫藥研發人員超過3400人,其中超1800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復星醫藥成立全球研發中心,對創新藥研發團隊及產品管線進行統籌管理。
如何激勵研發人才?恆瑞醫藥在保障創新藥研發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基礎上,建立起鼓勵創新的管理體系,形成支持大膽探索、鼓勵擔當作為的鮮明導向。復星醫藥針對研發業務特點,形成了創新藥研發激勵、仿制藥CMC(化學成分生產和控制)研發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等激勵機制,持續激勵和留住關鍵核心研發人員。
“高校需進一步完善培養機制,為藥企輸送高質量研發人才。”楊悅建議,藥學院應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在傳統藥理、藥劑、藥化等藥物研發課程中,增加藥品臨床試驗、藥品監管等課程,提升學生的臨床試驗實操能力﹔醫學院可以增加藥物研發課程,提升醫學生的藥學理論功底。
強化政策支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上午9點,上海張江科學城內,數萬名生物醫藥從業人員開始了繁忙的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張江科學城已聚集了2300余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成為全國生物醫藥產業鏈最完整、創新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一系列支持藥品創新的政策實施,是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2011年,張江科學城率先提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改革需求,2015年上海成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改革試點城市。目前,張江科學城累計有超過20個一類新藥作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產品獲批上市。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將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允許創新藥研發企業將生產外包給其他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很多創新藥企在初創期的投入問題。”和黃醫藥執行副總裁崔昳昤說。
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入境檢疫改革等一系列創新制度,相繼在浦東新區試點試行。依托浦東新區的先行先試,張江科學城不斷汲取政策紅利,鼓勵創新,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好的政策有力扶持創新藥企業發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出,讓呋喹替尼至少提前3年進入市場。”崔昳昤說。
優化審評審批服務也有利於激發藥企創新活力。“對於藥企來說,如果審評審批速度過慢,創新產品無法盡早進入臨床試驗並及時上市,很可能錯失市場機會。”王興利表示,近10年來我國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服務專業性越來越強,效率越來越高。
“恆瑞醫藥的創新成果落地,離不開藥監部門的幫扶。”孫飄揚說,近年來,藥監部門構建了規范的全流程溝通交流制度,指導企業研發,少走彎路,提高研發效率和成功率。例如,恆瑞醫藥平均每年與藥品審評中心有150次左右的溝通交流,得到許多業務指導。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導、研審聯動’要求,審評審批資源更多向臨床急需的重點創新藥和醫療器械傾斜”﹔“省級藥品監管部門提出申請,國家藥監局同意后,在部分地區開展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將審評審批時限由60個工作日縮短為30個工作日”。
我國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和上市申請數量不斷增加,如何進一步優化審評審批服務?楊悅認為,關鍵是提高審評和溝通效率,更加有針對性地服務創新藥審批申請。一方面,加強創新藥的識別力度,將審評審批資源向最優價值的創新藥特別是原創新藥傾斜﹔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監管科學,應用人工智能等先進工具,提升審評審批效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1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