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如律令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式上映的動畫電影《哪吒2》,因其中“急急如律令”該如何翻譯的問題,成為近來中國網友們熱議的焦點。我們在很多影視、小說當中,看到道士驅邪驅鬼的時候,都會念叨一句話“急急如律令”,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急急如律令”的源頭,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公文用語。當時,“如律令”常被用在公文結尾,傳達出“立即執行命令,如同法律般不可違抗”的嚴肅指令。例如司馬遷的《史記·三王世家》:“御史大夫湯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如律令。”再例如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
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律令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到了東漢以后,官方文件裡已經不再有“如律令”的慣用語,因此如律令就再也不屬於皇上的金口玉言。
也正因為如此,東漢的張道陵在創始道教時,根據他曾經當過巴郡江州行政長官的經歷,所以在書寫道教驅使鬼神、治病禳災經文的最后部分時,除了效仿以前官方文書中常用的如律令字眼外,還別出心裁地加推出“一如律令”“急如律令”和“急急如律令”,意思都是號令鬼神快快承辦某件事情。“如律令”這一從前專門屬於皇帝用的術語,就此演變為道教的驅妖除邪的專用咒語,並出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上。例如流行於東漢、魏晉時期的隨葬物鎮墓罐罐身上,都寫有鎮墓文,其最后寫的文字或者是如律令,或者是急急如律令﹔吐魯番出土的許多唐朝隨葬衣物疏裡,也寫有“如律令”“急急如律令”等道教符咒。
“急急如律令”成為道教符咒,反映出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很大程度受到了人間政治制度的影響。《太平御覽》雲:“三清九宮,並有僚屬,例左勝於右。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諸小號,官位甚多也。”可見,道教諸神的等級,借鑒了現實政治生活中的等級制度。陶弘景《真誥》雲:“定祿官僚有左右理中監,准今長史司馬職。”“又有中郎直事四人,如世之尚書也。”從這些說法可知,道教徒是按照現實官制來幻想道教神仙世界中神仙的等級的。由於現實政治生活中文官制度相對發達,所以道教的神也可以粗略地分為文神與武神兩類,且從數量來說,文神遠多於武神,文神的地位也比武神要高得多,如道教的最高神三天尊以及“六御”等都是文神。
在道教神話中,“律令”其實還是個神仙,在東晉時期干寶的《搜神記》中記載過:“律令,周穆王時人,善走,死為雷部之鬼。”大體意思是,“律令”是周朝人,生在周穆王時期,這個律令跑起來非常快,死后,道教將他吸納到了雷部之中,他在雷部之中就負責傳遞信息,也負責為道士向雷部溝通,以達到驅使雷電、降妖除魔的目的。
關於這個說法在《土風錄》中也有記載,其中記載道:“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不管哪種說法,都表明了律令就是天庭雷部的一位神仙,這麼看來,律令也是夠忙的,天天跑來跑去,隻要有道士施法,第一個要找的就是律令。所以急急如律,也有“像律令鬼一樣快”的意思。文/本報記者陳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