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來3天和來7天對比,哪個才正常?

“月經”,一個讓許多女性朋友日常焦慮的話題,來不來、來多少、來幾天、來早了來晚了……似乎都是問題。
但這些焦慮究竟是身體真的生病了,還是不必要的自我困擾,月經什麼情況才真的需要引起重視?
月經是什麼?正常的月經是什麼樣的?
某社交平台上,一個討論度非常廣的問題是——“月經3天是不是不正常、是不是要早衰了?”
其實,無論是月經來3天還是月經來7天,都很正常。
我們先從月經是怎麼回事開始說起。
就像皮膚有表皮和真皮一樣,我們的子宮內膜也有基底層和功能層。每個月,基底層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生長出富含腺體和小血管的功能層子宮內膜。如果有受精卵形成,那麼胚胎就能在功能層子宮內膜上著床,獲得豐富的營養支持和血液供應。如果沒有胚胎著床,那麼功能層就會萎縮、剝脫,伴隨著脫落時的出血被排出體外。下一個月經周期裡,基底層又會長出新一茬的功能層。子宮內膜脫落時,血液、組織液和子宮內膜的混合物共同被排出體外,形成月經。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每次月經都是子宮內膜一次“蛻皮”的過程。而由於每次月經的功能層都是在這個月經周期裡新長成的,無法保証每次長出來的都一模一樣,所以同一個人的月經會發生細微變化也是常有的事情。
月經周期、月經時間、月經量都是月經的特征參數,是用來評價月經是否正常的重要維度。臨床上很多患者都不清楚月經的記錄方法,和醫生溝通時產生很多誤會。我們先在記錄方法上率先達成共識,就可以避免在描述月經特征的時候發生誤解。
1、月經周期及月經時間
我們一般將來月經的第1天作為1個月經周期的第1天。來月經的第1天到月經完全干淨所需要的時間為月經時間,兩次月經第1天之間的間隔時間為月經周期。比如說,本月11號來月經,16號干淨,那麼就說月經時間為5天,11號是這個月經周期的第1天。如果每個月都11號左右來月經,那麼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都是30天左右,就認為月經周期為30天左右。
正常的月經周期為28±7天,也就是說月經周期21∼35天都算正常。
國內教材給出的正常月經時間為2∼8天,平均時間為4∼6天。但也有觀點認為正常月經時間≦8天即可,因為月經時間短並不意味著必然存在特定疾病。所以,處於這個范圍內的3天和7天都是正常情況,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
2、月經量
正常月經量的定義是每月失血量≦80ml。需要注意的是,出血量並不等於月經量。由於月經中除了血液,還混合著組織液和子宮內膜,所以月經量一定是大於出血量的。
月經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判斷,絕大多數人並不會刻意去收集用過的衛生巾或棉條,根據其中含有的血紅蛋白嚴格計算出血量。所以隻要出血量沒有影響身體健康(比如出血過多導致貧血),沒有在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產生損害,就默認為月經量正常。
月經量過多VS月經量過少需要注意什麼
1、月經過多
也就是月經的出血量>80ml。月經過多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有的是肥胖或一些疾病情況下過多的雌激素刺激導致子宮內膜過厚,有的是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等疾病導致子宮過大或者收縮異常,還有炎症、腫瘤,子宮內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礙等問題也可導致月經過多。
無論背后是什麼原因,月經過多本身都會導致血液丟失過多,進而發展出貧血可能。
如果單次月經出現大量的急性出血,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針對月經過多,不僅要對急性失血的人止血治療,對已經貧血的人補鐵或者輸血糾正貧血,更需要找到導致月經過多的源頭並進行干預,以免病情反復甚至進一步惡化。
2、月經過少
也就是月經的出血量<5ml。月經過少可由多種因素導致,青春期生殖系統沒有發育完善,圍絕經期卵巢功能減退都可出現生理性的月經過少。如果正在使用激素類藥物避孕,如口服避孕藥、皮埋、含孕激素的宮內節育器等,都會因為孕激素對雌激素的拮抗作用而導致子宮內膜較薄,月經量減少。其它情況如身材過瘦、運動過量、厭食症、甲狀腺疾病、內膜基底層損傷等也有可能導致月經過少。
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認為多數“月經過少”並不存在病理性改變,無需特殊干預。所以大多數“月經過少”的人其實都不需要太焦慮。如果月經過少的背后有需要治療的疾病,或者月經過少影響了備孕者的懷孕計劃,就找醫生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否則就不必為之擔心。
什麼情況下需要去看醫生?
月經的表現五花八門,什麼情況是需要去醫院就診的異常情況呢?這裡列舉一些常見的需要就醫的月經問題:
1、月經量突然明顯變多或者變少﹔
2、痛經突然比以往明顯加重﹔
3、月經出血時間超過8天﹔
4、月經周期小於21天或者大於35天﹔
5、兩次月經之間有出血﹔
6、有性生活且月經推遲,疑似懷孕﹔
7、沒有性生活但距離上次月經第一天超過三個月﹔
8、超過16周歲仍未有過月經﹔
9、其他令你擔憂或者疑慮的情況。
作者:醫生飛刀斷雨
審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副主任醫師蘭義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