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超長待機”,為啥今年三伏天這麼長?

2024年的三伏天入伏時間是2024年7月15日,出伏時間2024年8月24日,三伏時間長達40天,算得上超長待機了。
為什麼叫做三伏?入伏出伏怎麼確定?三伏天需要注意什麼?
在了解“三伏”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干支紀年法”,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到今天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了。
它利用天干和地支的組合循環來表示年、月、日、時,天干由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10個字組成,它們按順序循環。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組成,它們也按順序循環。像年、月一樣,每一天也都會有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配合組成,比如第一天是甲子,第二天為乙丑,以此類推,天干10天一個循環,1地支12天一個循環,組合起來60天一個循環。
我們所說的“三伏”的起始的日子都是我國“干支紀日法”裡的庚日。而為什麼叫做“伏”呢?我們可以從這個字的本意來看,“伏”是一個會意字,單立人+一隻犬,意思是說像狗那樣地匍伏著。根據秦漢時盛行的“五行相克”,夏屬火,天干裡面的“庚”屬金,金最怕火將它燒融,一到“干支紀日法”裡的“庚日”,金必藏伏,於是火就能大肆熱毒,使天氣變得特別熱。
有意思的是,英文裡三伏天的英文詞匯是dog days,大家頭腦裡有沒有狗狗被一直熱的伸舌頭趴在地上直喘氣的樣子,不過dog days和狗沒關系,而是和天狼星有關,天狼星是北半球夜空中最明亮的恆星,天狼星又被稱為“狗星”(the Dog Star),古代天文學家發現,在每年最炎熱的這段時間,天狼星總是伴隨著太陽同時升起,大家可以觀察下。
具體而言,在我國的農歷中,三伏天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組成,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看得出來,雖然“三伏”是我國農歷中的節氣,但是錨定夏至和立秋兩大節氣,反映了我國農歷的特點,是陰陽合歷。
“三伏”每年的時間有長有短,這是因為“干支紀日法”裡的庚日早晚和夏至、立秋沒有固定關系,夏至一般是每年的6月21或22日,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9日之前,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6或47天,由於天干是10天一個循環,所以46-47天裡,庚日可能有4個,也可能有5個,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三伏總共為30天,而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這種情況下三伏天為40天。有意思的是,過去10年,從2015年至2024年,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三伏”的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漢書·郊祀志》稱:“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臧伏,因名伏日也。”在我國古代文化裡,三伏天代表著涼爽的“陰氣”藏起來了,所以酷熱無比。三伏的天氣絕對是妥妥的三高:溫度高、濕度高、災害風險高。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有人可能納悶,夏至是每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最北的日子,為什麼夏至后20多天的開始的“三伏”期間才是我國最熱的時間,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盡管夏至已過,但是北半球接受的太陽輻射依然超過向外紅外輻射,北半球處於能量盈余狀態,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走高,到夏至之后一個月左右達到溫度最大值,我國大部分地區從7月中到8月中的三伏天達到最熱時段。
三伏時段與我國“七下八上”這段時間相對應,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這段時間濕熱的夏季風已經推進到我國北方,主雨帶也北上到黃淮、華北到東北區域,這些區域夏季暴雨增多,空氣濕度大,所以是這些區域一年中高溫、高濕和高極端天氣風險的時期。而我國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主要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或影響,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和地面輻射增溫,這一大片區域以“干熱天氣”為主,近些年最高溫度動輒飆升至40℃以上,是熱射病高發季節和地區。
在這樣高溫干旱的日子裡,造訪我國東南沿海的台風除了帶來狂風暴雨和風暴潮以外,還帶來水資源和清涼,所以東南沿海地區很多人對台風的情感比較復雜,有風怕風,沒風盼風。但總體而言,三伏天是我國溫度最高的時期,全國農作物生長旺盛,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但同時,也是酷暑、暴雨、台風等災害比較嚴重的時期,需要大家高度關注天氣預報預警,確保平安健康度過三伏天。
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科
審核: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戴雲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