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

這些腐蝕牙齒的飲料,你可能每天都在喝

2024年08月20日08:34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天氣炎熱,來一瓶冰鎮可樂,那種透心涼的感覺真爽。如果要大家票選和高溫最配的飲品,排在前幾位的少不了它們:碳酸飲料、檸檬水、鮮榨果汁、冰紅茶、冰咖啡等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暢飲這些飲品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咱們的牙齒。因為一些飲品會在不知不覺中腐蝕牙齒堅硬的外殼,增加齲齒(虫牙)和酸蝕症的風險。

酸性飲料是如何腐蝕牙齒的?

牙釉質是牙齒的第一道防線,是牙齒表面最堅硬的外殼,它是由95%~97%的無機物(主要是含鈣磷的羥基磷灰石)和少量水及有機物組成。

而牙釉質脫礦就是牙齒被破壞的第一步,任何可能導致牙釉質脫礦的因素都會增加齲齒和酸蝕症的風險。

學過化學的朋友們都知道,鈣磷無機物晶體質地堅硬,耐磨耐造,但它的天敵就是酸。酸可以輕鬆溶解這些羥基磷灰石晶體,造成牙釉質表面脫礦,孔隙變大,硬度降低,導致釉質本身變薄變少,還能開辟細菌侵入的通道,增加齲壞風險。

但是我們的口腔防御機制也不是吃素的,有一定的自我糾錯和修復功能。牙齒長期浸泡在唾液裡,唾液中含有大量的鈣磷離子(且往往濃度高於牙面),可以隨時往牙面上沉積,重新形成新的羥基磷灰石,彌補之前脫礦造成的鈣磷損失,形成動態平衡。

這個動態平衡有平衡點,就是臨界pH值(大約5.5),一旦打破平衡,就會出現無法逆轉的鈣磷流失。

當口內pH值>5.5時,鈣磷的沉積大於流失,釉質表面會重新修復﹔當口內pH值<5.5時,牙面鈣磷流失速度大於再礦化速度,釉質表面會脫礦。pH值越低,釉質脫礦和溶解的程度就會越嚴重。

釉質持續脫礦可能造成兩種結果:齲病(口腔pH4.0~4.5)﹔酸蝕症(口腔pH2.5~4.0)。

齲病會導致牙齒形成空洞破壞,嚴重的發展為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引起劇烈疼痛和牙齒功能喪失﹔而酸蝕症則會導致整個牙齒的釉質外殼被溶解變薄,牙齒體積不斷變小,對牙本質和牙髓的保護能力降低。

由於牙釉質一旦損失,是不可再生的。嚴重的酸蝕症會使得整個口腔咀嚼功能下降,咬合垂直距離降低,甚至出現顳下頜關節問題等。

酸性飲料通常指pH值<4.5的飲料。夏日裡大家喜歡的很多飲品,其實都屬於酸性飲料。

結合之前我們提到的臨界pH值(5.5),當這些飲料接觸到牙面時都會造成短暫的釉質脫礦,且pH值越低,脫礦越嚴重,尤其是pH2.0~4.0之間的酸性飲料,可以直接導致酸蝕症的出現。

另外,很多飲料除了本身是酸性以外,還添加了糖(尤其是白砂糖),這些糖容易被牙面致齲菌分解產生有機酸,進一步加重牙面脫礦,造成雙重打擊,典型的產品包括傳統碳酸飲料、添加糖的果汁飲料等。所以,長期高頻率的飲用酸性飲料會對牙齒造成很大傷害。

圖片來源:作者

圖片來源:作者

哪種飲料對牙齒危害最大呢?

飲料的pH值越低,牙面脫礦越嚴重,發生酸蝕症和齲齒的風險越高。

從下面列表中的pH值可以看出,對牙齒危害最大的仍然是碳酸飲料(pH值最低且含大量糖分),其次是各種果汁和果汁飲料,蘋果醋、冰紅茶、葡萄汁、橙汁的危害也不小。

純檸檬汁雖然pH值也很低,但一般還是會用水稀釋,所以實際上的酸蝕作用並沒有那麼大。

另外,啤酒雖然不甜,但是它也是酸性的,大量飲用也可能危害牙釉質﹔鮮果汁中西瓜汁最好﹔咖啡,酸奶,運動飲料等是弱酸性,對牙齒影響不大。

當然,最鼓勵大家飲用的還是純淨水(或白開水)、茶(或不含糖的茶飲料)、牛奶、蘇打水等。

如何飲用可以減少飲料對牙齒的傷害?

如果確實想要享受飲料帶來的快感,我們在喝這些酸性飲料時,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減少它們對牙釉質的酸蝕:

1、使用吸管飲用,減少飲料中酸與牙面的接觸﹔

2、降低飲用頻率,避免牙齒反復浸泡在酸性環境內,為唾液的鹼性緩沖和再礦化提供時間﹔

3、飲用后漱口(純淨水或自來水),或再喝一點純淨水或蘇打水,減少口內殘留酸性物質﹔

4、建議餐間或餐后2小時內飲用,可以搭上食物消化時口內pH下降的班車,盡量避免兩餐之間隨時飲用,避免睡前飲用﹔

5、飲用完酸性飲料后半個小時再進行刷牙,使用含氟牙膏促進再礦化﹔

6、純鮮榨果汁可以適當添加水,降低酸的濃度再飲用﹔

7、喝咖啡的時候可以加入純牛奶,牛奶裡的蛋白質和鈣能“中和”咖啡裡的酸,也可以減少色素在牙面的沉著﹔

8、做好牙齒清潔,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使用牙線。

僅僅是飲料中的酸導致牙釉質脫礦是不會形成齲洞的,還需要后續致齲細菌的侵入,不斷代謝產生新的酸,才會破壞牙齒結構形成齲洞。並且牙面附著的菌斑會阻擋唾液與脫礦牙面接觸,使得唾液再礦化的能力無法發揮。所以,做好牙面清潔、控制牙面菌斑才是預防齲齒的根本。

作者:卓正醫療牙科醫生趙河川

審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博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張宇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人民網科普頻道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