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上的拳擊、跆拳道、柔道、摔跤到底有什麼區別?

巴黎奧運會如火如荼進行中,這兩天,很多格斗類的項目也迎來了決賽階段。
郭清(左)在巴黎奧運會跆拳道女子49公斤級決賽中獲得銀牌。圖源:央視新聞
不過,如果不是“發燒友”,我們可能很難看懂這些項目,比如哪些項目要穿鞋啊?哪些要戴頭盔啊?這些衣服有什麼講究呢?
今天這篇就幫大家一一捋清楚,奧運會這麼多的格斗項目,到底都有什麼區別。
拳擊
提到搏擊類項目,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泰森。泰森如今已經58歲了,寶刀未老,活躍在表演性質的商業比賽上、錄制節目、跟年輕一代的拳王們交流拳擊技術,他依然是全世界拳擊手和發燒友的偶像,咱們就先從拳擊講起。
奧運拳擊的裝備是褲衩、背心、拳擊鞋、拳擊手套,女運動員要戴頭盔,男運動員要戴護襠。一方紅色,另一方藍色。
拳擊是格斗術中看起來“最簡單”的,它隻能擊打對手腰部以上,隻能用拳頭,拳法也隻有直拳、擺拳和勾拳三種。這種“簡單”恰恰是拳擊最大的魅力,通過簡單的直、擺、勾加上不同的身法、步伐和距離控制,變幻出無數種進攻技術、迎擊技術和防反技術,頗有“三生萬物”的意味。
拳擊是一項被誤解的運動,被認為隻需要動手,隻鍛煉上半身。其實隻要稍微上過幾節拳擊體驗課就會發現,腳疼、腿酸、屁股累。一項光出拳的運動,為什麼勞累下半身?這正是拳擊被誤解的地方,一個優秀的拳擊手,一定有健壯的下肢和靈活的步伐,我們甚至可以這麼理解——步伐才是拳擊的靈魂。
試想一下,你的手臂伸展開來有80cm,那麼對手站在離你80cm以內,你才有可能打到他﹔如果對手站在90cm遠呢?你還可以選擇送肩,旋轉身體,把肩膀往前送,可以讓你的手臂至少延長10cm,你就可以打到90cm遠的對手﹔那如果對手站在100cm、120cm遠的位置呢?
你是不是在想也許可以把上身探出去,用身體去夠對方。
我勸你最好不要這麼做,因為過分前傾和后仰會讓人失去重心,當人失去重心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踩不實地面,身體輕飄飄,你既打不出有力的進攻,也沒法做出漂亮的躲閃,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對手一拳擊中,躺在地上。
打也打不著,探又不能探,這拳還怎麼打?關鍵點來了——帶上你靈活的雙腿,上步伐。
手臂長度有限,但腳步移動無限。當對方不在你的攻擊距離內,你就往前上步,用腳步拉近距離,來彌補手臂不夠長的缺憾。同理,當對手用拳頭攻擊你的時候,你可以撤步來避開拳頭。
當然,實戰中,無論是你的攻擊還是對手的躲閃,都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快速而連續,訓練下肢連續上步和連續后撤,是拳擊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所以,拳擊看起來好像隻用了上半身,實際上每一拳都是伴隨著腳步的支撐打出去的,它是一種全身運動,只是不起腳踢人而已。
跆拳道
說完動手的格斗,再來說說動腿的——跆拳道。
奧運跆拳道的裝備是一身經典白色道服,運動員需要佩戴護頭、護身、護臂、護腿、護腳、手套和護襠,女運動員也要戴護襠。這套裝備可比拳擊裝備豐富多了,拼接起來快護滿全身了。所謂“胳膊擰不過大腿”,跆拳道主要用腿攻擊,力量太大,所以防護做得更全面。
跆拳道也總是被人誤解,以為隻能用腿不能用手,其實跆拳道也能用手,但是隻能打身體,不能打頭部。跆拳道強調的是運用腿法攻擊對方,所以看起來還是四條腿的交鋒,很少用手拼打。
“跆拳道”一詞是1955年由韓國的崔泓熙將軍命名。崔泓熙將軍早年在留學日本時,學習了日本鬆濤館流空手道,並將其與韓國傳統武技跆跟、手搏等技術融入到跆拳道中去。現代的跆拳道是結合當代東亞武技之長的韓國發源武術運動之一。
跆拳道有明確的等級段位制,叫“十級九段制”。從弱往強說,先是十級,厲害一點是九級,再厲害一點是八級,往上七、六、五……直到一級。你可能還聽說過白帶、黃帶、紅帶、黑帶這種說法,這按顏色又是咋分的呢?
從十級到一級,對應的顏色分別是:白帶、白黃帶、黃帶、黃綠帶、綠帶、綠藍帶、藍帶、藍紅帶、紅帶、紅黑帶。這些“帶”指的就是不同顏色的腰帶,以后你通過顏色就能分辨出來誰比較厲害了。
那“九段”又是什麼呢?練到十級以后還沒完,通過考試再往上升,就到一段了,這時候腰帶也變成了黑帶。到黑帶以后顏色就不變了,一直到九段都是黑帶。
如果說練到黑帶六段通過努力還有可能,那從黑帶七段到九段,可就沒那麼容易了。隻有對整個跆拳道事業作出過卓越貢獻的武者,才能獲得這個段位。一般練到黑帶一段就能當教練了,所以黑帶高段位,都是業內尊者。
摔跤
除了拳擊和跆拳道,今年奧運會的格斗項目還有摔跤。
奧運摔跤的裝備是摔跤鞋加緊身摔跤服,就是連體緊身褲衩背心。把摔跤服做成連體的很有必要,因為比賽中有大量摟、抱、摔、蹭、壓的動作,如果不連體,很容易出現蹭掉衣服的尷尬場面。
在格斗屆中流傳一種說法,如果遇到“摔跤耳”,千萬不要惹他。
什麼是“摔跤耳”,摔跤運動員在纏斗過程中,會貼在一起蹭來蹭去,也會經常遇到被對手從后背壓制的情況,需要用頭發力支撐地面來調整處境。
首先你不能用正臉,沒有人可以用鼻子眼睛支撐身體,這些部位太脆弱了。又不能用后腦,因為你被壓著后背,這時候運動員隻能用側面來使勁,耳朵就會在地面上蹭來蹭去,蹭到破皮,蹭到出血,蹭到斷裂。
經過長期訓練,耳朵反復受傷再恢復,就形成厚厚的疤痕和角質,看起來麻麻賴賴,奇形怪狀的,很丑,甚至很嚇人。
在奧運會上,摔跤比賽又分為兩種,分別是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它倆最大的區別是古典式摔跤隻能用上半身攻擊對手的上半身,而自由式摔跤顧名思義,規則更自由,可以用全身來攻擊對方的全身。
這就有意思了,既然摔跤也是格斗,怎麼沒見過摔跤運動員拳打腳踢的?
這是因為在摔跤比賽中,運動員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比賽,這些規則通常包括禁止使用拳打腳踢等攻擊方式。摔跤比賽強調的是運動員之間的身體對抗和技巧運用,而不是直接的暴力攻擊。因此,摔跤運動員在比賽中不會使用拳打腳踢的動作,而是通過技巧和策略來制服對手。
柔道
下面要介紹奧運會格斗項目是柔道,注意是柔道,不是柔術,這兩個容易搞混,因為看起來服裝差不多,都是長袖長褲的道服,都不穿鞋,還都帶個“柔”字。
二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從起源上來說,柔道起源於日本,而柔術起源比日本更早,流派也更多,有巴西柔術、日本柔術和俄羅斯柔術,這幾年格斗健身館裡流行的柔術主要是巴西柔術這一脈,說“巴柔”顯得懂行一點。
咱們把話題收回到柔道上,柔道的奧運著裝是一身長袖長褲的道服,不像摔跤服那麼緊身,柔道服很寬鬆,通常一方是白色,另一方是藍色。
比賽看起來呢,也是兩個人纏斗在一起摔來摔去,那它跟摔跤有啥區別?正常來說,講到這裡該介紹比賽規則的不同了,這回咱們換個角度,從衣服說起。
沒錯就是那套寬鬆的道服,柔道比賽是可以扯衣服的,不是普通人打架揪頭發扯衣服那一套,也不是讓你把對手衣服扯掉進行臉面攻擊。而是在比賽規則允許下,可以揪對方的領子或者袖子來控制距離。
比如最經典的動作“背負投”,運動員會先扯領子把對手拽到合適的位置,然后轉身彎腰,摟著對方的胳膊來個漂亮的過肩摔。還有一種是一隻手扯住對手胳膊上的衣服,另一隻手推對方,同時把腳伸到對方腿后側往回一勾,破壞了重心一下就倒了。
除了跟衣服較勁,柔道主要目標是讓對手失去平衡而摔倒,也會使用關節技和絞技﹔而摔跤主要就是摔、摔和摔。柔道在技術上更勝一籌,摔跤在爆發力和力氣上更勝一籌。
作者:科普作者陳七七
審核:武漢體育學院教授馬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